2015年--外文翻译--恶性疟原虫感染易致染色体组不稳定和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依赖的B细胞淋巴瘤(译文)
《2015年--外文翻译--恶性疟原虫感染易致染色体组不稳定和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依赖的B细胞淋巴瘤(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外文翻译--恶性疟原虫感染易致染色体组不稳定和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依赖的B细胞淋巴瘤(译文)(9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1 中文 8200字 本文出自: Robbiani D F, Stephanie D, Niklas F, et al. Plasmodium Infection Promotes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AID-Dependent B Cell Lymphoma.J. Cell, 2015, 162(4):727-737. Plasmodium Infection Promotes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AID-Dependent B Cell Lymphoma 恶性疟原虫 感染易致染色体组 不稳定 和 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依赖的 B细胞淋巴瘤
2、 【说明:由于本文图表中的内容对理解整个实验有重要作用,因此将图表 的内容 一同翻译】 简图 摘要 简介 恶性疟原虫 所致慢性感染引起分布普遍 的染色体组不稳定性, 并 使 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 在 GC(Germinal centers, 生发中心 )B细胞中的 持续 表达 从而 促成 成熟 B细胞瘤 , 这可能解释了 疟疾和 Burkitt淋巴 瘤 病发之间的联系。 重点 对 体内生发中心的 B细胞染色体易位的捕捉 活化诱导胞苷脱氨酶 促进了 恶性 疟原虫相关的 B细胞淋巴瘤 慢性感染导致了向成熟淋巴瘤 表型的偏移 恶性 疟原虫引发的淋巴瘤 存在染色体易位现象其中包括 c-MYC/IGH融合
3、基因 摘要 50 多年前,在流行病学上恶性疟原虫所致慢性感染曾与地方性 Burkitt 淋巴 瘤 相关联,后者是一种成熟的 B 细胞 瘤 ,以 c-myc 致癌基因和 lgh 基因之间的易位为特点。 感染是否促进了 B 细胞 瘤 、如果如此它2 的机制一直都不得而知。为了研究寄生虫病与淋巴瘤生成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 夏氏鼠疟原虫 (Pc)在鼠体内产生慢性疟感染。 夏氏鼠疟原虫 延缓了 鼠 生发中心的 扩增 , B 细胞在 独有的发育区 内经历了迅速的克隆 增殖 并表达了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 (AID), 形成了一个 DNA增变细胞群。 GC B细胞在 Pc感染的过程中发生了 普遍 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文 翻译 恶性 疟原虫 感染 沾染 染色体 不稳定 以及 活化 诱导 引诱 脱氨酶 依赖 细胞 淋巴瘤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