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和转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制造业实证研究外文翻译
《产业集聚和转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制造业实证研究外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和转变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制造业实证研究外文翻译(8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中文3045字,1700单词,1.1万英文字符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外文翻译 外 文 题 目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ransi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出 处: Post-Commun
2、ist Economies 作 者: Can-fei He and Sheng-jun Zhu &
3、nbsp; 译 文 : 产业集聚 和转 变 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制造业实证研究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实质性的空间重组。早期中国制造业在产业集聚方面比较少,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产业聚集越来越多。在出口型产业渐渐聚集的同时,资源密集型行业一直比较分散。在那些被地方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是分散的,同时也是市场推动行业及全球力量积聚的推力。本文统计分析了中国产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这种积极的关系处在的是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行业。从九十年代至今,也已经在
4、大多数产业中被发现。实证结果显示了,中国市场化和全球化激发了 工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从而提高了行业在中国 的竞争力。 地理集聚制造了就业机会在发展经济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地方和地区的企业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 ,也不是集聚的。有许多空间集聚行业的例子 , 常常被引用在包括硅高科技集群和传统产业等,如在意大利第三产业以及在道尔顿的地毯工业。不管怎么说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在那些发达国家出现,产业集聚已经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中发展了,就像中国 和巴西这样的国家。例如,在浙江和广东省有很多成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全球化行业的变成行业集群,提高了中国工业的竞争力。在中国,发展产业集
5、群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政策工具。 经济学理论认为,比较优势和聚集经济为地理产业集群提供帮助。自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也造成了在中国发展产业集聚的因素是不同的。这两个转变是从过渡计划经济到驱动的市场经济和从一个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这个经济转型的过程已经被概念化了,就像分散的经营模式的三个过程。中国市场化和全球化激发了 工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它对 于中国的空间发展具有深远地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聚 在中国探讨总体上的时间趋势,我们计算了在 1980-2004 年期间的就业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和增加值在总产值的比例。
6、 1980 年和 2004 年总产出的加权基尼系数分别为 0.51 和 0.64,同时就业的加权基尼系数是 0.41 和 0.58。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工业产出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空间分散但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变的越来越集中。在20 世纪 80 年代就业比工业产量少多了但只持续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在毛泽东时代平等理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工业化政策赞同传统的老 工业基地和倾向于内在的有满就业目标的行工业城市。因此,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之初,上海、天津、北京、四川、甘肃、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是中国的大部分工业基地。领先的四个省的生产值低于大多数行业产出的 50%。伴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集聚 会聚 以及 转变 劳动生产率 中国制造业 实证 研究 钻研 外文 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