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
《1983年--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83年--纪录片,影视纪实,专题片外文翻译--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7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 C1 中文 3009字 ,1800单词,英文字符 9330 译文原文出处 : CHINA IMAGES ABROA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 IN WESTERN DOCUMENTARY FILMS, Merrilyn Fitzpatrick,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9 (Jan., 1983), pp. 87-98 中国映画:西方纪录片中的中国印象 马林 .菲茨帕特里克 西方人从这个世纪早期开始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 片。这项工作涵盖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从 1905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
2、的日俄战争,一直 持续 到文革之后。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纪录片制作人不仅反映了中西方关系的变化,同时展示了纪录片自身在过去 80年间的发展。 这个世纪的中国经历着最动荡的历史,因此这些影片也主要关注于战争、革命、政治和社会问题。好莱坞系列电影甚至把影片中的中国背景限定在这些动荡的因素里 :农民生活(大地 1937 年,龙种 1944 年);军阀混战中的传教士(六福客栈 1958年);反帝国主义运动(在北京的 55天 1963年)和内战(圣保罗炮 艇 1966年); 或者 如同解放前的上海那样,成为条约、奢华和阴谋的代名词( Sternber 的上海快车 1932 年)。但是,这些影片全部是在好莱
3、坞的摄影棚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拍摄,而不是在中国。战火导致的动乱、 审查 制度以及与外界隔离的状态,挫败了那些外国人人进入中国实地拍摄的念头。因为这些原因,1949年前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的实况报道。 从 1949年开始,西方纪录片一直受限于中国政府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严格控制、中国 长期的仇外心理(尤其是在 1966 年至 1976 年的十年间)以及一直延续至 70早期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两大阵容敌对状况。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一直持续到1976 年,一些微弱的变化开始发生。那些纪录片一般都得到了 国家 邀请、支持并且是在政府严密控制下拍摄,在选题和拍摄手法上也被受到严格的控制。 Edgar Snow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纪录片 影视 纪实 专题片 外文 翻译 中国 西方 中的 中国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