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
《文献综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 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 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 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 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 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 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 1977 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 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
2、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 信念或 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 “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 、“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 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 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周国涛、戚立夫) ”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 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 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
3、活动,自我效能感 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 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 ,而自我 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 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 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 综述 中学生 自我 效能 课堂 参与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