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抗震设计的发展
《外文翻译--抗震设计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文翻译--抗震设计的发展(22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附录一: 抗震设计的发展 摘要: 1 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 2 现代抗震设计思路; 3 保证结构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4 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关键词 : 结构设计 抗震 1.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 0.1 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随着地面运动记录的不断丰富,人们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应谱,第一次从宏观上看到地震对弹性结构引起的反应随结构周期和阻尼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了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动力特征
2、。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当时规范所取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明显小于按弹性反应谱得出的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这些结构大多数却并未出现严重损坏和倒塌。后来随着对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设计结构时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赋予结构一个基本屈服承载力,当发生更大地震时,结构将在一系列控制 部位进入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来经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使结构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并达到足够的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来耗散能量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到
3、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 一 系列转变。 2.现代抗震设计思路 在当前抗震理论下形成的现代抗震设计思路,其主要内容是: (1) 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 具有统计意义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为该地区地震强弱标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 R(地震力降低系数)得到不同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即小震的)来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从而确定了结构的屈服水准。 (2) 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设计时采用的 R 所对应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内力调整措施(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抗震构造措施。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关系,
4、关系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其中 R 为弹塑 性反应地震力降低系数,简称地震力降低系数;而为最大非弹性反应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称为位移延性系数; T 则为按弹性刚度求得的结构自振周期。 在滞回曲线为理想弹塑性及弹性刚度始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准的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做动力分析,得到了有关弹塑性反应下最大位移的规律:对 T 大于 1.0 秒的体系适用 “ 等位移法则 ” 即非弹性反应下的最大位移总等于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反应最大位移。对于 T 在0.12 0.5 秒之间的结构,适用 “ 等能量法则 ” 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文 翻译 抗震 设计 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