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外文翻译
《显微镜外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微镜外文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附录 附录 I 中文译文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某些光学装置能够 “放大 ”物体。比如在墨经里面就记载了能放大物体的凹面镜。凸透镜 有的时候人们把它称为 “放大镜 ”能够聚焦太阳光,也能让你看到放大后的物体,这是因为凸透镜能够把光线偏折。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幻觉,严格的说,叫做虚像。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的时候,光线会以特定的方式偏折。当我们看到那些光线的时候,或不自觉地认为它们仍然是沿笔直的路线传播。结果,物体就会看上去比原来大。 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用他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切片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个一个 “单元 ”结构。胡克把它们称作 “细胞 ”。不过,詹森时
2、代的复合式显微镜并没有真正显示出它的威力,它们的放大倍数低得可怜。荷兰人安东尼 冯 列文虎克( Anthony Von Leeuwenhoek , 1632-1723)制造的显微镜让人们大开眼界。列文虎克自幼学习磨制眼镜片的技术,热衷于制造显微镜。他制造的显微镜其实就是一片凸透镜,而不是复合式显微镜。不过,由于他的技艺精湛,磨制的单片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将近 300 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显微镜。 当列文 虎克把他的显微镜对准一滴雨水的时候,他惊奇的发现了其中令人惊叹的小小世界:无数的微生物游曳于其中。他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引起了一阵轰动。人们有时候把列文虎克称为 “显微镜之父 ”,严
3、格的说,这不太正确。列文虎克没有发明第一个复合式显微镜,他的成就是制造出了高质量的凸透镜镜头。 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复合式显微镜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例如人们发明了能够消除色差和其他光学误差的透镜组。与 19 世纪的显微镜相比,现在我们使用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上没有什么改进。原因很简单:光学显微镜已经达到了分辨率的极限。 如果仅仅在纸上画图,你自然能够 “制造 ”出任意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但是光的波动性将毁掉你完美的发明。即使消除掉透镜形状的缺陷,任何光学仪器仍然无法完美的成像。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光在通过显微镜的时候要发生衍射 简单的说,物体上的一个点在成像的时候不会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衍射光
4、斑。如果两个衍射光斑靠得太近,你就没法把它们分辨开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再高也无济于事了。对于使用可见光作为光源的显微镜,它的分辨率极限是 0.2 微米。任何小于 0.2 微米的结构都没法识别出来。 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途径之一就是设法减小光 的波长,或者,用电子束来代替光。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运动的电子具有波动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 “波长 ”就越短。如果能把电子的速度加到足够高,并且汇聚它,就有可能用来放大物体。 1938 年,德国工程师 Max Knoll 和 Ernst Ruska 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1952 年,英国工程师 Charles Oatle
5、y 制造出了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电子显微镜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由于电子的速度可以加到很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 10-9m)。 用电子代替光,这或许是一个反常规的主意。但是还有更令人吃惊的。 1983 年, IBM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 Gerd Binnig 和 Heinrich Rohrer 发明了所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激进,它完全失去了传统显微镜的概念。 很显然,你不能直接 “看到 ”原子。因为原子与宏观物质不同,它不是光滑的、滴溜乱转的削球,更不是达 芬奇绘画时候所用的模型。扫描隧道显微镜依靠所谓的 “隧
6、道效应 ”工作。如果舍弃复杂的公式和术语,这个工作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隧道扫描显微镜没有镜头,它使用一 根探针。探针和物体之间加上电压。如果探针距离物体表面很近 大约在纳米级的距离上 隧道效应就会起作用。电子会穿过物体与探针之间的空隙,形成一股微弱的电流。如果探针与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这股电流也会相应的改变。这样,通过测量电流我们就能知道物体表面的形状,分辨率可以达到单个原子的级别。 因为这项奇妙的发明, Binnig 和 Rohrer 获得了 198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还有一个人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就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 Ruska。 据说,几百年前列文虎克把他制作显微镜的技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显微镜 外文 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