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习报告——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医学实习报告——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实习报告——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8页珍藏版)》请在毕设资料网上搜索。
1、 医学实习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班级:生物医学 0902 姓名:xx 日期:2010 年 1 月 6 日 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原理和应用 摘要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仪就是因 这项技术而产生的仪器。它是继 CT 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自 80 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核磁共振是一种物 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 1973 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 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关键词 核磁共振、扫描、成像、计算机 正文: 前言 1930 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
2、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 场方向 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 原子核的自 旋方向发生翻转。 1946 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发现, 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 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 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 这就 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 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 早期核磁 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 核自旋等,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 发展 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 技术不断发展,
3、 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碳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 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进入 1990 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 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 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 成为可能。后来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 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 20 世纪 70 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 13C 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仪器结构 MRI 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 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 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设计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实习 报告 核磁共振成像 原理 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