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文 5400字 出处: Mizu-uchi H, Colwell C W, Matsuda S, et al. Effec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mplant position on flexion angle before implant-bone impingementJ.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 2011, 26(5): 721-727.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位置对于假体 -骨撞击前的最大屈膝角度的影响 Mizu-uchi H, Colwell C W, Matsuda S, et al. 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
2、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已成为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文献报道的假体存活率在 15 年后仍可高于 90%。随着 TKA 术后长期结果的不断改善,如何达到术后关节活动度最大化的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亚洲国家以及经常需要屈膝而坐的患者而言,术后屈膝活动的范围尤为重要。即使在北美,高达 75%的患者认为在 TKA术后进行诸如蹲坐、跪和园艺劳动等需要较大膝屈曲度的活动时困难增大。 已有许多临床研究探讨了影响 TKA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相关因素(如术前活动度、 BMI、合并疾病、年龄、性别)可极大地影响术后关节活动度( range of motion,R
3、OM)。同样地,包括关节线高度、髌骨轨迹、恰当的屈伸间隙平衡、后关节囊松解、骨赘切除等在内的手术技巧均可影响术后 ROM。另外,经体内透视分析证实,股骨后髁偏心距( 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PCO)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既往研究已经分析过假体力线及相对位置对术后 ROM的影响。 Walker 等报道,向后方和近端调整股骨假体位置及增加胫骨假体 后倾角度可增大股骨与胫骨塑料模型之间的屈曲角度。Massin 和 Gournay 通过对膝关节侧位片上假体元件的二维投影模板进行分析,认为更大的PCO 可增加胫骨假体的后倾角度,而偏后的股胫接触点可以增加膝关节屈曲度。然而,对
4、患者三维解剖形态与假体位置的联合效应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因此,我们建立了病例相关的假体 -骨撞击解剖模型,以评估假体位置和解剖变异对屈曲角度的影响。研究的主要假设是假体位置将显著影响发生假体 -骨撞击前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次要假设是 PCO 与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有显著关系。 材料和方法 假 体位置 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后,对 60 位行 TKA的患者进行术前 CT 扫描,并选取其中 10 个膝关节来匹配实践中常用的大、中、小型号的膝关节假体。每位患者的 CT 扫描均包含 100mm厚的股骨头部分, 200mm 厚以膝关节为中心的部分及 100mm 厚的踝关节部分,扫描层厚度为 2mm。利
5、用 MIMICS 软件( Materialise, Leuven, Belgium)读取每个病例的断层影像数据并创建患者的三维股骨、胫骨几何结构。然后,在 MAGICS 软件( Materialise)辅助下应用三角网格模型进行表面重建。 骨几何结构以 STL格式( stereolithography format)导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Rhinoceros;Robert McNeel and Associates, Seattle, Wash)(图 1A)。用一个与股骨头大小相匹配的球体定义出髋关节中心。临床股骨髁上轴定义为内、外上髁中心的连线,取临床股骨髁上轴中点 为膝关节中心。膝关节
6、 Z轴(近端 -远端)定义为连接髋、膝关节中心的股骨机械轴的延长线。位于膝关节中心,垂直于 Z轴的平面定义为 XY平面。 X 轴(内侧 -外侧)定义为沿 Z轴投影到 XY 平面的临床股骨髁上轴的延长 线。 Y 轴(前 -后)定义为经膝关节中心的冠状面( XZ平面)的垂线(图 1A)。 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模型( Scorpio CR; Stryker Orthopaedics,Mahwah, NJ)植入骨几何结构中。在作为参照的假体安放标准位置上,安放股骨侧假体的骨床设计为:远端截骨面垂直于股骨机械轴,前方和后方的截骨面平行于水平面上的临床股骨髁上轴。如有必要,根据标准的外科操作流程,在前后方向上可适当调整假体位置以避免出现前方皮质切迹(图 1B)。在标准位置上,胫骨假体的安放要求为:置于内、外侧方向 的中心,垂直于胫骨机械轴,前后位置调整至使胫骨衬垫关节面最低点在膝关节完全伸展时与股骨关节面最低点相接触(图 1B)。患者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假体大小分布情况列于表 1。 最大屈曲角度的测量 将骨与假体表面几何结构导入多体动力学和运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