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塑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塑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正在迅速展开, “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减免农业税”等一些积极的导引政策和 经济手段相应出台。然而,农村如此之大,农民如此之多,基础如此 之弱,只等城市和工业“拖”未必能拖得动;在财富积累、资源存量 并不丰裕的情况下,期望靠“予”的方式让农村尽快发展,只能是杯 水车薪。 要改变中国农业、 农村和农民的状况, 就要从农村建设的“主 体”农民开始, 由“新”入手, 让农民得“新知”、 有“新解”、 出“新招”, 不断释放新农村发展的内生力量。 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思维习惯、文
2、化观念等,从而真正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护和 发展农村生产力,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因此,探索转型期培育新型农 民的途径与方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显而易见。 一、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1、文化水平偏低。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党和政府一直将 农村作为普及教育和扫盲的重点。 由于一些农民观念陈旧和受收入增 长缓慢的影响,农村辍学率和失学率都比较高,所以目前中国文盲和 半文盲主要集中在农村。据中国农业年鉴 2001 资料显示:“2000 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构成大致如下:文盲或半文盲人数占 2 8.09%,接受小学教育的占 32.22%,接受初中教育的占 48.
3、07%,接受高 中教育的占 9.31%,接受中专教育的占 1.83%,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 0.48%。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因素。 2、科技知识缺乏,科技兴农意识弱。 长期以来,受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的影响,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科技知识 缺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地方还是原始的农业生产方 式,生产效率低下,浪费大,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 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 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 验、示范不能理解;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 很好掌握,新技术
4、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如化肥施用问题,由于农民 没有掌握施用技术,造成化肥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据有关资 料统计,“全国接受农业职业系统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 5%,农民科 技人员仅有271.7万人,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民科技人员不足4人, 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已达到 20%以上。” 3、民主意识弱,政治参与积极性低。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一种信仰能够深入民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 追求;公民拥有高水平、深层次的民主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直接目 标之一。 在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占全国人口的65%以上, 农民民主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整体民 主意识水平。 目前,在政治建设过程中,我国已经在农村实施了多项有 3 益的改革,特别是大力提倡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了对农民民主意 识的关注。但是,总的来说,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受小农 意识的封闭性影响,我国农民的民主意识仍然十分缺乏。对待政治问 题,表现出参政热情不高,参政程度不够等情状。 他们较少关注国际国 内的重大事件,在最能体现广大农民政治意愿的村委会选举中,许多 人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