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设计/论文 1 1 绪论 脉码调制原理,是英国人 A.H.里夫斯于 1939 年提出的。1944 年美国贝尔研 究所开始用电子管进行试验研究,并于 1946 年制成一部实验性设备,在微波线路 上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成小容量微波脉码调制设备并在陆军中 使用。1962 年,美国研制成晶体管时分多路脉码调制设备(T1 型 24 路数字载波 系统) ,并在市话网中使用。此后,各国纷纷研制和采用 24 路或 30 路脉码调制统。 1965 年贝尔研究所又研制成每秒 224 兆比的脉码调制实验系统并在同轴电缆线路 上进行传输试验(后改用 274 兆比)。1975 年,加拿大正式装用 LD
2、-4 型每秒 274 兆比、4032 话路的同轴电缆脉码调制系统。脉码调制系统开始向长距离、大容量 方向发展。 中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研究脉码调制技术,70 年代初开始研制 24 路和 30 路脉码调制设备。1975 年,邮电部确定采用每秒 2.048 兆比的 30 路脉码调制 设备作为一次群标准制式,1978 年制成设备。1979 年和 1981 年,分别制成二次 群每秒 8.448 兆比 120 路和三次群每秒 34 兆比的 480 路复接设备。 脉冲编码调制(pulsecodemodulation,PCM)是概念上最简单理论上最完善的 编码系统,是最早研制成功! 近十年来,随
3、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已可将 话路滤波器和 PCM 编码器集成在同一芯片上,这使 PCM 在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 卫星通信等数字通信领域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某些需要 PCM 编码器的 实际应用中,如数字交换机中的信号音的产生和实现,单靠 PCM 编解码芯片来完成 整个编解码功能,在电路设计和实现上都显得烦琐和笨拙,相反如果运用软件方法 来实现 PCM 编解码芯片的部分功能并与 PCM 编解码芯片相结合来共同完成整个电 路设计上的编解码,不仅设计简单,灵活方便,而且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PCM 通信系统采用基带传输的 PCM 通信系统发送端通常由抽样、量化和编码 三部分
4、组成,其中量化和编码共同完成模拟)到数字(A/D 变换)功能“信源 f(t)经 脉冲序列 p(t)抽样产生零阶抽样保持信号 fs0(t),它是 PAM 信号,具有离散时间, 连续幅度”量化过程就是将此信号转换成离散时间,离散幅度的多电平数字信号“ 从数学角度理解,量化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到一个离散幅度值 有限的集合“fD(t)为编码后 PCM 信号“fD(t)经数字-模拟转换(D/A 变换)后恢复为 PAM 信号 fs0(t),再经 1/Sa(x)低通补偿滤波器即可重建 f(t)。视频 A/D 转换器又 称编码器,它是将视频模拟信号经过取样,量化,编码三个环节的操作转换成等幅 脉冲序列的数字信号。 毕业设计/论文 2 这一过程称为脉冲编码调制(PCM), 从本质上讲,脉码调制也是一种频谱变 换。如对具有 0fm 带宽的原始信号基带,以 fs 频率对其进行幅度取样,相当于基 带对 fs 及其各次谐波进行调幅,形成许多间隔为 fs 的双连带信号。 毕业设计/论文 3 2 总体方案 针对课题要求,现有脉冲编码和差分脉冲编码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基带传输编 码器。 2.1 方案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