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门地方新建公路设计 摘 要 本文设计的是从荆门到宜昌的一条一级公路,对加快两地的物资转换、提升 经济发展速度有这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依据给定的资料,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 根据该路段的地质、 地形、 地物、水文等自然条件,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等交 通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指标,在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 设计内业详细资料有:路线设计,包括纸上定线、绘制路线平面图、路线纵 断面图和横断面图:路基设计,完成以公路横断面和路基土石方的计算及路基排 水设计,挡土墙设计:路面设计,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图。整个设计计算 了路线的平、纵、横,设计了路基、路面、小桥涵的尺寸等内容,
2、圆满完成了荆 门地方新建公路的设计。 Abstract 1 1 设计资料的收集及设计条件分析,提出设计理由设计资料的收集及设计条件分析,提出设计理由 1.1 设计的依据、目的、意义、规模及性质 拟建道路属湖北境内荆门至宜昌地区公路的一部分,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 一条服务于当地交通的新建快速公路,全线贯通后对增强沿线地区经济实力、促 进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次毕业设计的路段, 行政区划隶属于湖北省 荆门市和宜昌市区,路线起点位于荆门市郊的郑家冲,与襄荆高速相连,西至宜 昌市郊的高家店区内公路交通较为发达,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地方 公路的等级与适应交通量已不能满足需要,需建设新
3、的地方快速公路。 1.2 沿线自然条件 1.2.11.2.1 地形地貌及植被地形地貌及植被 路线区地貌单元属峰林坡立谷、残丘洼地、河流阶地及低山地貌,地形起 伏不大。沿线路地面黄海高程 183368m,最大相对高差 185m。冲沟纵横,大部 分山坡陡峭, 形成陡坎, 沟谷切深一般为 2040m, 沟谷底宽度多数大于 1020m, 地形坡度一般为 3050,区内山脉顶部多呈条带状、少量呈椭圆状;沟谷多 为残坡积的粘性土及碎石土堆积,厚度较大,山坡植被十分发育,灌木、杂草丛 生。 本区按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特征,主要划分为构造侵蚀、溶蚀低丘地貌区、 构造剥蚀低丘陡坡地貌区、构造侵蚀、溶蚀、冲积缓坡岗地
4、地貌区三大类。 1.2.21.2.2 区域地质条件区域地质条件 1.2.2.1 地层、岩性 路线所经地区出露地层较多,地表为第四系的冲、洪积层和残、坡积层, 其下伏基岩为下侏罗系砂岩、炭质页岩,三迭系泥质灰岩、泥灰岩,二迭系碎屑 岩,石炭系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盆系佘田桥组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跳马涧砂 岩及燕山早期花岗岩。 1.2.2.2区域地震烈度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勘察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6 度。根据全国地震 烈度图来划分,路线所处区域处于 7 度区以内,不会出现破坏性地震。 1.2.2.3 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路线区受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理条件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地表水系较发 育,多为山区溪流型沟谷。区内地表水属于湘江水系,主要为湘江水系的二级支 流,系常年性河流。此外还有一系列纵、横向溪沟,亦为常年性河流;还有呈蛇 曲状弯曲的“U”型谷或“V”型谷溪沟,大多常年有水,少量次级支沟为季节性 溪流。所有溪流、河流地表水均汇入湘江最后汇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