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笔记 一、一、园林建筑历史沿革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1.周-汉(萌芽期) :仅限于皇家苑囿,规模大,但基本属于圈地性质。 2.魏晋南北朝(形成期) :初步确立再现自然山水的原则。 3.隋唐五代(成熟期) :多文人参与,诗情画意。 4.宋(高潮) :政治中心南移。 5.元(滞缓)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6.明清(高潮) :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拙政园、留园、艺圃) 。明末计 成著园冶 , 古代唯一造园专著。 二、二、园林建筑分布园林建筑分布 1.北方园林:北京、承德 2.江南园林:南京、扬州、苏州、吴兴、杭州 3.岭南园林:珠江三角洲 三、三、两种哲理、两
2、条路子两种哲理、两条路子 1.几何形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唯理观念) 人工创造、整齐、规律、均衡对称、有明确轴线引导、几何关 系 2.自然山水式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受山水画影响 四、四、园林建筑的特点园林建筑的特点 中国园林和建筑差别明显,呈现对比关系,相反相成。 1.所抒发的情趣不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诗情画意 2.构图原则不同:有法而无定式,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 闭 3.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不同:虽山人作,宛自天开。 五、五、对于意境的追求对于意境的追求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 六、六、从庭到苑囿从庭到苑囿 1.庭:今一般以天井为庭,用以解决通风、采光的
3、问题 2.院:北方四合院典型,由建筑围合而成 3.园:面积大、必须通过人工造景,有独立性 4.苑囿:大型皇家园林,西苑三海: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 七七、内向与外向、内向与外向 (一)内向:1.最典型的内向布局格式:四合院,所有建筑背朝外面向内 2.以水面作为中心环绕其布置建筑、回廊、亭榭,向心感更强 3.缺点:规模不宜太大:外部看显得封闭 (二)综合运用:1.内向与外向相加:颐和园中的云松巢 2.相结合:离宫万壑松建筑群 (三)外向:具有离心力、扩散的特征 1.在凸起的山地 2.四周临水的高地 八、八、看与被看看与被看 1.作为观赏对象而存在,具有优美的景观效果;提供合适的角度去看周围的
4、景物 2.以观景为主的建筑面对风景优美的方向应完全敞开 3.作为被观赏的对象,从哪个角度看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4.被用作对景、框景的景物之间制约关系比较明显、严格 九、主从与重点九、主从与重点 十、空间的对比: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比邻安排在一起,借对比作用突出 各自特点, 例如大小相接、欲扬先抑。 十一、十一、藏与露藏与露 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于偏僻幽深之中,显得更含蓄、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藏少露多为 浅藏,可以增加空间层次感,仓栋楼稍微深藏,给人幽深莫测之感。 十二、十二、引导与暗示引导与暗示 1.游廊:极强导向性,利用人的期待情绪把人引导至景所在的地方 2.路、踏步、桥、墙垣:一切
5、都有引导作用。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十三、十三、疏与密疏与密 忽张忽驰,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建筑、山石、林木、水均有疏密。在立 面上也要注 意疏密变化,把某些园当做闭合环状物。 十四、十四、起伏与层次起伏与层次 利用侧墙、建筑本身轮廓线等形成多个层次。 十五、十五、虚与实虚与实 山为实、水为虚;山凸为实,凹为虚;墙为实,门窗孔洞为虚 十六、蜿蜒曲折蜿蜒曲折: “之”字、 “曲”字廊道,或建筑物直接衔接交错 十七、高低错落高低错落:从竖向角度看,顺应自然随高就低,跌落游廊 十八、仰视与俯视仰视与俯视: 亭一般建在高地 (轮廓线突出、 翼角起翘如鸟之斯飞、 轻巧, 提供良好 的观赏角度) 十九、
6、渗透与层次渗透与层次:利用空间渗透借层次变化加强景的深远感,丰富空间层次变 化。通过对 空间的分割与联系处理造成的(透空的窗洞) 。沿着一条侧墙设置一系列 门洞和窗口, 移步易景形成整体印象。 1.对景:透过特意设置的门窗孔洞或窗口看景物,使景物似嵌入框中。 2.框景:与对景相比着重于框的处理。 3.借景:把园外景色引入园内。 二十、空间序列二十、空间序列: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问题 1.一般小园主体部分通常为单一大空间建筑物多沿四周布置, 所形成序列 表现为一个 闭合的圆形。苏州畅园为代表。 2.以串联形式组织空间,院落沿一条轴线展开。借大小,自由与严整、开 敞与封闭的 对比获得节奏感。 (乾隆花园) 3.以某个空间院落为中心,通过中心院落连接依附院落,中心院落与入口 有紧密联系。 优点:重点突出,主从分明。缺点:开门见山,不够幽深含蓄。 二十一、堆山叠石二十一、堆山叠石 1.在有限的小空间内叠山应考虑:主从分明,疏落有致;选择位置巧妙,主 峰忌居中, 避免排成一条直线;山石本身应玲珑剔透,符合“透漏瘦皱”的原则,上大 下小。常见 手法: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