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 3 1.1 课程设计目的 3 1.2 A TM 的交换概念 3 1.3 A TM 技术的特点 3 1.3.1 采用固定长度分组 3 1.3.2 采用统计复用 3 1.3.3 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工作 4 1.3.4 取消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 4 1.3.5 ATM 信元头部的功能降低 4 第二章 A TM 交换原理分析 . 5 2.1 A TM 交换原理 . 5 2.2 UNI 信令 6 2.3 NNI 信令 7 第三章 ATM 交换实验过程 . 8 3.1 实验界面 8 3.2 实验演示三阶段 9 3.2.1 连接建立阶段: 9
2、 3.2.2 数据传送阶段: .11 3.2.3 连接拆除阶段: 13 实验心得 14 参考文献 15 课程设计评分表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2 摘要摘要 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是一种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它在 广域网上体现的强大功能和在局域网上的成功应用, 是多媒体应用系统的理想网 络平台,均已事实说明了他的技术的先进性。在 ATM 中不同速率的各种数据, 如:语音.图像.视频都被分成标准的 53 字节的信元,以光纤作为传输通道,避免 了以太网中的“广播风暴” ,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但是 ATM 不兼容以往的 以太网投资,其管理和操作有异
3、于传统的以太网平台,故不使用于以太网的升级 改造。 ATM 也就是异步传输模式,具有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优点,对应于 OSI 协议参考模型的第 2 层。ATM 通过 AAL 层适配,将不同业务应用接纳进来。由 于 ATM 的技术先进性, 有能力在一个公共网络架构中复用包括 F/R(FrameRelay) 电路、基于 TCP/IP 的接入和承载、ATM 电路多种不同的服务,在交换型多业务 数据承载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电信运营商使用它作为多种数据业务 骨干交换承载网络。 ATM 交换技术是 ATM 网络技术的核心。 交换结构的性能将决定 ATM 网络的 性能和规模。交换机设计的方法将影响
4、交换吞吐量、信元阻塞、信元丢失和交换 延时等,交换结构不仅影响交换机的性能和扩展特性,而且也影响交换机支持广 播方式和点到点方式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ATMATM,异步传输,分组交换,通信技术,异步传输,分组交换,通信技术 3 第一章第一章课程设计要求课程设计要求 1.1 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 ATM 交换机根据路由表转发 ATM 信元的过程 2. 演示了 ATM 的传输过程,包括 ATM 链路的建立、ATM 信元传输和 ATM 链路的 拆除;主要体现了 ATM 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以及采用和固定长度信元的特 点。 1.2 ATM的交换概念的交换概念 将 AT
5、M 信元从一条入线 (如有 N 条入线) 被传送到一条或者多条出线 (假 定有 M 条出线) 的过程为 ATM 信元的交换过程。 交换指从一个输入的 ATM 逻 辑信道到一输出的 ATM 逻辑信道的信息交换, 这种交换可以在许多输出逻辑信 道中选择。ATM 逻辑信道以 VPI/VCI 来表征。 1.3 ATM技术的特点技术的特点 1.1.3 3.1 .1 采用固定长度分组采用固定长度分组 在ATM中采用固定长度的短分组, 称为信元。 固定长度的短分组决定了ATM 系统的处理时间短,响应快,便于用硬件实现,特别适合实时业务和高速应用。 1.1.3 3.2 .2 采用统计复用采用统计复用 ATM
6、是按照信元进行统计复用的,在时间上没有固定的复用位置。统计复 用是按需分配带宽的,可以满足不同用户传递不同业务的带宽需要。 4 1.1.3 3.3 .3 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工作采用面向连接并预约传输资源的方式工作 ATM 方式采用的是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形式,同时在呼叫建立时向网络提 出传输所希望使用的资源,网络根据当时的状态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呼叫。其中资 源的约定并不像电路交换那样给出确定的电路或 PCM 时隙,只是给出用以表示 将来通行过程中可能使用的通信速率。 可以说 ATM 方式既兼顾了网络运营效率, 又能够使接入网络的连接进行快速的数据传输。 1.1.3 3.4 .4 取消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取消逐段链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ATM 协议运行在误码率很低的光纤传输网上,同时预约资源机制保证网络 中传输的负载小于子网络的传输能力,所以 ATM 取消了网络内部节点之间链路 上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1.1.3 3.5 ATM.5 ATM 信元头部的功能降低信元头部的功能降低 由于 ATM 网络中链路的功能变得非常有限,因此信元头部变得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