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实习总结报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暑期的口译实习和笔译实习也让我对 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短短两个月,收获满满,成长满满。 为了保证译文质量,我选择挑战自己,为他人进行有偿翻译服务。我利用网络 发布了一些兼职翻译的信息,加入了几个兼职英语翻译交流群组。最终我接下了 三笔订单,均为论文翻译。一篇动物学相关论文是为参加高校生物专业夏令营的 同学进行英翻中翻译, 一篇博弈论与数学建模相结合的节选论文是为参加高校金 融专业夏令营的同学进行翻译, 最后一篇为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的中文论文翻 译。同时,在老师给出的选题建议下,我选择翻译聊斋志异中两篇难度适中, 且能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
2、的故事。 动物学、博弈论和数学建模是我极少接触的学科领域。在着手翻译之前,我根 据论文关键词下载了相关书籍和论文,确定了大部分专有名词的正确翻译,熟悉 了相关理论。我也与我的客户进行了沟通,了解他们的翻译需求。论文翻译没有 很强的文学性,偏重实用性,因此我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准确,且能让我的 客户不费力的接收到有效信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思考让 我这个“门外汉”能顺利的开展翻译工作。翻译的过程是对体力和脑力的极大的 考验。为了提高效率,我用平板电脑展示原文,用笔记本电脑即时记录翻译。遇 到难以确定的词、句子或着相关理论时,我就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电脑上 五六个网页随时待
3、命。我也经常向相关专业人员请教,反复推敲,最终确定其译 文。翻译就是这样让人又爱又恨的过程,我能为一个词的翻译绞尽脑汁,也能在 看到自己反复琢磨才得出的译文时满心欢喜。 我以前觉得学语言好像不像其他专 业那样实用,可在翻译其他学科的论文时,我却满心自豪。正是因为会语言,我 才能接收到更多的知识,语言是传递知识的桥梁。 中翻英论文是一种新的体验,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要做到信达雅,我只 能说我道行还不够。 浅析中西方送礼行为差异这篇论文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 畴,当时选择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是觉得这对于学习西语的我来说也是专业 相关,可真正翻译起来却也是不小的挑战。例如:“人情” 、“面子”
4、、“关 系”和“钟”谐音同送“终”这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我该怎么翻译才能表 达出那种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每个学语言的学生时刻思考的, 我也认识到翻译也 是一种文化和思维的转换。聊斋志异王六郎和聊斋志异鲁公女这两 个故事我选择和受众更广的白话文版本进行翻译。 这样的文学作品和论文翻译又 是不太一样的风格, 在这两篇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我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合理的有根据的创造。直接翻译会通篇很 死板,让人没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带有浓浓的翻译腔。在翻译过程中,我遇到了 土地庙,土地公这样的词,我就会搜索很多相关资料来确定它的译法,我最终确 定的根据还是译作的受众
5、者。我也会拿着自己的译作让同学父母看一看,让他们 批判指正,时常也能得到很多新的思路。 文学作品和论文的翻译让我接触到两种不同的文本, 也让我有了更广更深的体 验。初次接触如此大篇幅笔译的我难免手忙脚乱,也让我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 后的我会更加注重日常的积累,勤加练习,将笔译工作做细做好做精致。 2 口译实习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在校期间我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练项目,其主题与二语习得研究相关。人文学部和建工学部也有参与相关课题的 学生, 并邀我一起投稿参加于大连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二语习得前沿研究国际学术 会议并为其进行口译。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我紧张又期待。我拿起语言学 课本熟悉专业
6、词汇,准备了一些适用的句子,下载了会议主讲人近几年的研究成 果并了解其学术背景,提前熟悉会议议题。我从未想到语言学课本上见到的“二 语习得之父”Rod Ellis 教授我也能真正见到本尊。在主旨演讲环节,Rod Ellis 和 James Lantolf 教授分别发言,在播放的 PPT 和演讲稿等资料帮助下,这个环 节英译中的口译虽不完美但也没有影响到理解。在分组讨论环节,我遇到了不少 的困难,一同与会的同学对多个子课题都感兴趣,在与外国师生交流时,因为我 跟不上对方口音、语速,也对一些词汇不理解,使整个口译过程都不流畅。好在 同行的同学一直鼓励我,我也慢慢进入状态。学术会议口译初体验让我不再害怕 丢脸,让我有了开口说英语的冲动。 为期一个多月在 XX 集团市场部的实习,让我接触到了专业的商务口译团队, 每周不同的口译任务让我飞速成长。在接到实习通知的时候,市场部就在邮件内 一并传送了 XX 集团的员工手册和英文版的业务手册。我在上岗前熟读了这些资 料,并重温了一遍商务相关的信函写作和商务会议口译的相关内容。市场部在七 八月份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智慧家庭和宽带进校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