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目录目录 绪 论 . 2 表 1 采区储量:(列表) . 3 1 采区地质特征. 4 1.1 采区概况 4 1.2 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 5 2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5 2.1 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 5 2.2 采区服务年限 . 5 3 采煤方法选择及采区参数选择计算 6 3.1 采煤方法选择 . 6 3.2 盘区参数选择计算 6 4 盘区巷道布置 . 7 4.1 盘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 7 4.2 盘区生产系统综述 . 7 4.3 盘区 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 8 4.4 开采顺序 8 4.5 盘区准备工作及组织 . 8 5 回采工艺 .11 5.1 设计回采工作
2、面概况 .11 5.2 回采工艺的确定 .12 5.3 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15 小结: 18 参考文献: .20 2 绪绪 论论 一、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煤矿开采学所讲授的基本理论知 识,对现代化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等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 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等进行初步的锻炼。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为某矿的第二采区,该采区沿走向北邻尚未开采的第三采区的边界线,南 邻正在开采的第一采区的边界。该采(盘)区平均走向长度1.115km,倾斜长度0
3、.806km, 采(盘)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大巷位置:回风石门和运输石门分别在采区一侧边界的+100水平和+0水 平。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 煤层倾角条件1:煤层平均倾角为7.125,阶段倾斜长度0.806km 三、任务 1、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基本要求 1、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每个同学必须独立完成规定的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2、为完成设计任务,使每位同学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设计中提倡设计 者之间相互讨论、借鉴和参考,但是严格禁止相互抄袭。如有困难可与指导老师讨论。 3、本课程设计
4、要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 3 表表 1 采区储量: (列表)采区储量: (列表) 煤层 编号 投影 面积 (m2) 倾角 (度) 实际 面积 (m2) cos 1 煤厚 (m) 容重 (t/m3) 工业储 量(t) 煤层采区 回采率 (%) 可采储量 (t) 备注 1# 89.2 万 7.125 89.89 万 1.008 9 1.40 1132 万 75 849.8 万 4 1 1 采区地质特征采区地质特征 1.11.1 采区概况采区概况 1.1.1 采区概况 (1)位置:本采区为某矿的第二采区,该采区沿走向北邻尚未开采的第三采区 的边界线,南邻正在开采的第一采区的边界。 (2)
5、走向:平均走向长度 1.115km; (3)倾向:平均倾向长度 0.806km; (4)大巷位置:回风大巷布置在采区上部岩层中,运输大巷布置在采区下部岩 层中,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设置在采区北侧,采用单翼开采。回风石门和运输石门分 别在采区一侧边界的+100水平和+0水平。 (5)运输方式:大巷运输采用3吨底卸式矿车,架线电机车牵引14个; (6)井底车场:折返式车场; (7)瓦斯等级:相对涌出瓦斯量 6.2m 3/吨; (8)矿井通风方式:对角式; 1.1.2 煤层赋存条件 (1)可采煤层:1 层; (2)倾角:7.125; (3)厚度:如图 煤岩性质 厚度 M 粉砂岩 4 砂页岩 6 煤 9
6、 砂岩 10 石灰岩 5 图 1 煤层综合柱状图 5 1.1.3 地质构造 (1)断层:无; (2)褶曲:单斜构造; (3)火成岩侵入:无。 1.2 1.2 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采区地质构造如柱状图所示,开采煤层数是一层煤,可采煤层厚度为 9m 底板等高 线图可求出煤层产状,煤层平均走向长度 1.115 倾斜长度为 0.806,倾角是 7.125。 煤层中无夹矸石。顶板岩石为砂页岩,较稳定,底板为砂岩,较稳定。瓦斯相对涌出 量 6.2m/吨日,瓦斯涌量较小.井下无含水层。 2 2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 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采区生产能力的确定 2.1.1 设计生产能力 300 万 t/年。 2.1.2 采区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计算 (1)采区工业储量 Zg=HLM 式中: Zg- 采区工业储量,万 t; H- 采区倾斜长度, m; L- 采区走向长度, m; - 煤的容重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