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献综述 普通高中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研究 以徐州市市区某学校为例 1.3 高三学生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述评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倦怠(burnout)的研究始于2O世纪7O年代,但主要集中在职业领域。倦怠 (burnut)一词最早是由Bradley在一篇关于研究青少年犯罪干预的办公室见习生 的论文中提出,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对此现象的反应不强烈,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 足够重视。后来,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通过研究服务行 业人员的极度压力,在“Journal of Social Issues”上发表了一篇名为“Staff burnout”的文章,其中使用bu
2、rnout一词用以描述病人身体、情绪与精神方面因 持续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症状。Freudenberger把倦怠定义为“当个体的工作不被 他人或组织所认同且不予相应回报时,个体产生的慢性疲乏、抑郁和挫折感”, 这使人们开始重视了倦怠的研究。因此,人们通常认为Freudenberger是倦怠研 究的开创人。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Mas1ach在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研究 中也使用了Burnout这个概念。Maslach等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 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 , 并编制了MBIHSS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
3、tory Human Services Survey) 量表。 1 随着研究的进展,这一概念的范围被修正扩大,适用于除服务行业之外的其 他领域。Sehaufeli等人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现象同样存在于非服务行业人员中, 在MBIHSS量表基础上, 编制了 MBtGS(MasI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量表。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情绪耗竭、讥诮态度和低职业效能感。 Cherniss认为工作倦怠是一种因工作环境恶化所造成个体认知消极化的过程。 Pines等人认为工作倦怠是在工作中由于长期过分投入情感需求而造成身体、情 绪和精神的耗损状态。 2 1郭英,周文静
4、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08,17 2李梦霞学习倦怠的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 (21) ,7 2 随着倦怠在工作领域中的进一步研究, 很多学者开展了倦怠在学习领域的研 究(如Pines&Kafry,1980;Meier&Schmeck, 1989;Gold et al,1989; Maslach&Leiter,1997;Branko Slivar,2001等)。1981年Pines和Katry在以大 学生和服务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 发现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 怠程度要高于服务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 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 怠(stud
5、ent burnout)的概念,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 3国 外学者多引用Freuberger和Maslach的成果,借鉴其在“职业倦怠”中下的定义: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校课程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并且伴有以下行为表 现:对所学课业和学校活动热忱消失,呈现一种消极状态,对同学、朋友态度冷 漠和疏远。由于Maslach的倦怠概念对倦怠研究的重要影响,国外对学习倦怠的 研究概念基本使用Maslach关于工作倦怠的概念, 只是把时间背景做了相应调整。 如:Schaufeli等人将学习倦怠的性质定义为:由于过度的学习需求而使学生产 生情绪耗竭、疏离学业、成就感低落。Pines(
6、1980)和Meier(1985)将学习倦怠定 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 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 4 有关倦怠的文献综述表明,倦怠与不良生活事件有关,并且认为应激是倦怠 的前因变量。Ramist(1981)指出学生学习倦怠症状与服务者症状相似,主要表现 为较高的缺乏力,缺乏完成作业的动力和高比例的辍学, 其产生原因是因为较长 时间来自学校课程等方面的压力。 5Branko Slivar认为,Maslach和Leiter提出 的学习负荷、缺乏控制、奖赏不足、团体破裂、缺乏公平和价值冲突等工作应激 因素在学校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倦怠,科目多、外部评价、过度期望等压 力在各所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使学生的负担不断增加。 6Tomori,Stergar和 Pinter等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经历了短期或频繁的超负荷, 这种超负荷会引发 心理和身体上的症状(psychosomatic symptoms)。Archer和Lamnin的研究指出, 过度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