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石黄石国家国家矿山公园见习报告矿山公园见习报告 第一章第一章 绪言绪言 一、一、 大冶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状况:大冶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状况: 大冶矿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部,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43,北纬301310, 东距黄石市中心区25公里,东南距大冶市15公里,为黄石、大冶、鄂州三市的结合部。大 冶矿区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 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 储量 较丰富。 6个矿体除龙洞矿体向西南倾斜和尖林山矿体呈隐伏平卧状外, 其他都向北东倾斜。 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冷,降水充沛,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混交。 二、二、 实习任务和目的:实习
2、任务和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巩固课堂理论学习的知识, 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在观察各种地质景观时尝 运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把理论和现象对号入座,加深印象。 三、三、 实习时间实习时间:2010年4月25日 第二章第二章 地层地层 实习地区出露地层及分布的特点: 矿床有6个主体, 自西向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 鼻山狮子山尖林山矿体。除尖林山为隐伏矿体外,其余矿体均出露地表。矿床全长5km,宽 约500m,面积2.5km。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此外,在矿区中 部零星出露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矿床的主要矿体赋存于铁山杂岩体南缘中段内闪长岩类与下三叠统灰岩的断裂复合接触
3、带上。矿区地层岩性以下三叠统大冶群的碳酸盐岩、泥质岩为主。近接触带主要地层随距岩 体远近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蚀变作用。接触带的动力构造十分发育。印支期NWW向构造形 迹奠定了矿区的基础构造格架;其后又有燕山期、喜山期的3次不同方向构造叠加其上。矿 区范围内主要出露4期闪长岩及3类脉体。 大冶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凹陷褶皱带的大冶凹陷褶皱束内,铁山背斜北翼,出露 地层游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矿区内发育一系列西西向褶皱和断裂。铁山岩体 眼背斜北翼断裂带分布,岩体由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石闪长岩组成,为燕山早期中 酸性岩浆岩。矿体产于岩体与大冶组灰岩接触带。接触带宽5070m,有强烈
4、的接触交代 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各类夕卡岩、碱质交代岩和热液蚀变岩石,并有一定的分带性和多次叠 加特征。围岩蚀变有钠长石、透辉石化、矽卡岩化、金云母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 盐化等,具有明显分带性。其中钙镁质矽卡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型 (矽卡岩型)铁铜矿床。 大冶铁矿是我国著名的矽卡岩型铁矿。根据有关矽卡岩成矿理论和地质再造接触构造线 的方法,将该区侵入接触构造控矿的形态类型划分为九类:陡倾斜似整合接触;陡倾斜微不 整合接触;外倾斜波状接触;陡立超覆接触;缓坡超覆接触;陡立卷曲超覆接触;陡立钉锤 超覆接触;缓钉锤超覆接触;捕虏体接触。 第三章第三章 岩石岩石 一、矿石:
5、一、矿石:大冶铁矿矿床有6个主体,自西向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 子山尖林山矿体, 储量丰富, 单个矿体长360920m, 倾斜延伸100550m不等。 厚1080m, 局部可达180m。累计探明铁矿资源储量1.6亿吨。每年开采铁矿约300万吨,经过50年大规模 开采,已消耗掉1.3亿吨矿石。如今,大冶铁矿储备不足3000万吨,年产量维持在100万吨。 主要矿石可划分为磁铁矿矿石和混合矿矿石两大类:1、磁铁矿矿石:钢灰色至绿黑 色,条痕黑色,强磁性,主要成分为磁铁矿,有时含少量赤铁矿,硫化物常见的有黄铁矿、 黄铜矿,少量或偶见的有磁黄铁矿、斑铜矿、白铁矿等。2、混合矿矿石:黑色类黄白色
6、了, 条痕红褐色。主要由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组成。硫化物有黄铁矿、黄铜矿。 矿石平均品位53.8%,最高的达54%-60%。买时类中含绿泥石、透辉石、石榴石、方 解石、 白云石、 石英等。 铁矿石的化学组分特点是富铁高硫低磷, 并伴生铜钴金等有益元素。 矿石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二、岩层:二、岩层:示意图 铁山岩体示意剖面图1大理岩捕虏体; 2大理岩; 3夕卡岩; 4滑盖层+大理岩+夕卡岩; 5砂页岩; 6砂页岩; 7铁山岩体; 8鄂城岩体; 9矿体 第四章第四章 构造构造 构造特征:构造特征:大冶铁矿位于铁山岩体闪长岩与下三叠纪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 触断裂复合带上。矿区印支期形成的 NWW 向构造主要有龙洞-狮子山倒转背斜,其后又有 燕山期构造叠加其上。 图 1 大冶铁矿铁(铜)矿床地质简图 1大冶群( T1dy)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 2闪长岩; 3矿体; 4倒转背斜; 5倒转向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