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 学 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论 文)题目 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地震、 火灾等灾难发生后,搜寻废墟中的幸存者,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并尽快救出 被困者是救援人员面临的紧迫任务。统计表明,超过 48 小时后被困在废墟中的幸存者 存活的概率十分低。由于灾难现场情况复杂, 救援人员受到有害物、烟雾等危险的情 况下是很难进入现场开展救援工作的,此外,废墟中形成的狭小空间使搜救人员甚至搜 救犬也无法进入。 近十年来, 尤其是 911
2、事件之后, 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地震、火灾等救 援机器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研究出了各种可用于灾难现场救援的机器人。 以牵引和运动方式的不同搜救机器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履带式搜救机器人:履带式机器人是为了满足军事侦察、拆除危险物等作业的需 要, 在传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而 开发的, 体积普遍偏大, 不太适合在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中狭小空间内搜寻幸存者。 (2)可变形( 多态) 搜救机器人:为了能进入狭小空间展开搜救工作, 要求机器人的 体积要尽可能小, 但体积小了搜索视野就会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近年来在 传统牵引式搜救
3、机器人平台基础上, 研制出了形态可变的履带式多态搜救机器人。美 国 iRobot 公司生产的 PackBot 系列机器人有一对鳍形前肢, 这对鳍形前肢可以帮助 在崎岖的地面上导航, 也可以升高感知平台以便更好地观察。 高速准确的搜索与识别幸存者是救援机器人完成任务的关键,稳定可靠的通讯与 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是救援机器人完成工作的保障。在实际运作中,无线通讯方式的 机器人有大约 25%左右的时间由于通讯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 图像智能识别能力不足, 救援人员绝大部分时间( 超过 80%) 都在用于对机器人发回图像的分析、辨别上;人 机交互能力差, 机器人操作困难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
4、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研究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数据通讯,根据预置 指令使得上位机能够读取机器人外围硬件设备的数据,同时也能对机器人的运动、舵机、 水泵进行控制。具体包括: (1)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包括机械装置设计,机械强度测验等,保证搜救机器人 有较好的越野性和抗震能力; (2)外围电路设计:包括电源供应,光检测电路,热释电红外人体检测电路及烟雾 报警电路等; (3)软件时序研究:涉及到舵机的控制信号周期,温度检测元件,电机启动惯性导 致的迟滞效应等; (4)多路舵机控制算法:讨论算法的选择及具体设计思路。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及解决思路 本课题重点需要解决主要是串口通讯的方法与内容,多路
5、舵机控制的算法等。 解决思路: 1.下位机发送的数据类型较多,编写程序时需要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观察数据收发是否 正常、内容是否正确。 2.由于机器人需要使用串口进行数据通讯,中断数量非常多,因此舵机控制应该避免 使用定时器中断来完成,综合考虑采用软件延时法来控制。 3.舵机的控制需要满足 20ms 的周期,调试时使用 Protues 进行硬件仿真并使用虚拟 示波器观察时序,在实物硬件上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 四、课题的预期成果 机器人满足搜与救两项功能。搜救机器人集成了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可以辅助 反映救灾现场情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告知搜救人员搜救时将会遇到的 问题。车上装
6、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无线摄像头,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生命探测,告知 搜救人员目标位置。同时当车行进到被困人员前,可以向其提供营养液,为正式的救援提 供宝贵的时间,这一功能是许多搜救车都没有体现出来的。车上装有机械手,主要帮助搬 运压在被困人员身上的物体,同时如搜救车行进途中遇到障碍,也可以使用它进行搬运排 除。无线通讯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操作指令丰富并可编程,能满足大量操作需求。 五、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主要困难及解决办法 所需条件:熟悉 ATmega16 单片机的应用;熟练使用 C 语言;掌握 WINAVR 编译系 统与 Protues 硬件仿真系统;掌握良好的模电、数电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运用时间微分、 软件延时算法。 主要困难:搜救机器人机械平台设计,舵机控制算法的编写,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讯功 能的实现。 解决办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目前搜救机器人的研究情况与研究水平,研究观察优秀 机器人的机械机构。查阅资料分析多路舵机的控制算法。参考书籍编写上位机控制软件。 起止日期 论文工作进度(主要内容、完成要求) 2013-02-10 2013-02-21 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