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录 1 外文文献译文 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是在电信和视频网络行业的催生影响下产生出来的,其应用主要体现在物理层。相反,数据网络行业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网络层和运输层上(例如 IP 电话)。形成这种应用方法上的区别的理由是,一旦传输的内容被数字化,就能作为数据进行处理。换句话说,从网络的观点来看,网络只是以数字的形式来传输数据。在应用层上,这些数据位不论实际代表话音、数据,还是代表视频流都没有 区别。因此,数据网络行业在让数据流适应跨网传输这方面并没有做什么。另外一方面,电信和视频网络行业必须解决利用现有接入基础设施将内容以分组数据传输的方法进行传输。这成为在开发下述几类宽带接入技术中的重
2、要催化剂。 铜回路接入技术,又称为数字用户线( DSL)技术。 DSL 技术又统称 XDSL。XDSL 是由电信行业开发的,利用了世界范围内的几百万英里长的现有铜回路通信设施。 光纤 /同轴电缆的电缆接入技术。电缆接入是由视频网络行业中的有线电视部分开发的,利用了已经连接全世界几百万个(大多数是常驻的)用户的视频信道电缆基础 设施。 在线卫星接入技术。卫星接入是由视频网络行业中的无线部门开发的,通过使用卫星基础设施,经视频信道接到有线电视中心终端局并传送到世界 范围内的几百用户(大多数是常驻的)。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DSL) 20 世纪 80 年代, ADSL 作为电信行业为应 对电缆行业
3、支持视频点播需求而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首先被开发了出来。然而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认识到,它也可以作为能访问像因特网这样的高速业务的技术。 ADSL 提供非对称传输,典型的下传速率可达到 9Mb/s (从中心局到设备),上传速率为 16Kb/s 到640Kb/s (从设备到中心局)。像所有的铜线传输系统一样,速 率越高,传输范围越短。 混合光纤同轴网技术( HFC) 混合光纤同轴网技术是基于 现有的有线电视(有线 TV 或 CATV)技术的。最初,有线电视是基于从多系统运作员( MSO)到客户设备的同轴电缆设施的,并采用树形拓扑。这些系统大多数已升级到 HFC。在这种系统中,信号通
4、过一对光缆被传送到一个光缆节点上,然后再经过同轴电缆分发给客户。在中心终端局上,各种源信号,如传统的卫星业务、使用广域网的模拟和数字业务,以及使用专用主干网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ISP)的业务被复用,并从电信号射频转换成为光信号。光缆上的通信是单向的:从中心终端局到光缆节点的每一对光缆,都以不同的方向承载单向业务。光信号在光缆节点处转换成射频信号并以双工方式沿同轴电缆传送。从中心终端局到客户设备的信号称为下传信号或者前向通路信号。从客户设备到中心终端局的信号称为 上传信号或者反向通路信号。 光纤通信介绍 80 年代一项最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是光纤通信成为一个主要的国际性产业。用光纤敷设总长度可以表
5、明其发展程序。据估计,到 1987 年底仅美国的光纤敷设总长将达 320 万公里,其中 90% 以上是在 1982-1987 年间敷设并开通的,而长度干线占主导地位,数量约为光纤总长的 95% 。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纤维光学的兴趣主要在于通信,但早期发展纤维光学的目的并不在此。 50 年代初研究人员制造出第一根具有包层玻璃光纤时,并不想用于通信而是想用它们传送内窥镜需要的成像光束。 1966 年 Kao 和 Hockham 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论文,建议将低损耗光纤用于通信,此时纤维光学已发展为一项很实用的技术了。 1970 年 10 月,第一根低损耗( 20dB/km)石英光纤问世了。有时将这一日
6、期作为光纤通信时代的开端。虽然这一成果当时在研究领域 确实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这种光纤距离通信所要求的条件还相差甚远:每千米 20dB 的损耗对于长途通信系统仍然是太大了;光纤易断裂,必须寻找保护方法;没有合适的光源。研究人员不知道光缆的终端和接头是否会发展到实用阶段,至于生产这些器件是否在经济上可行,从而使之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更是存有严重的疑虑。 虽然技术障碍好像不可逾越,但经济潜力却非常明显。正因为如此,在 70年代早期研究和开发工作发展迅速,一些重要问题得以解决。 70 年代中后期,由于发展重点由研究领域转入工程实用,因而加速发展了适应市场的产品。在实验 室研制的光纤损减值接近瑞
7、利极限值: 0.8m 波长处为2dB/km, 1.3m 波长处为 0.3dB/km 和 1.55m 波长处为 0.15dB/km。通过改进光纤外涂层方法和成缆技术,克服了微弯损耗。生产了加强型光和多纤连接器用于室外作业。工作在 0.8-0.85m 波长区的商用镓铝砷激光器的室温阈值电流减少到 20-30mA 范围。据称,激光器和发光管的设计寿命达 10 万到 100 万小时。开发了工作于 1.3m 波长附近的光源和改进的光电检测器,从而可以利用光纤在长波长区的低损耗和低色散特性。这一时期进行的室外实验较重要的有 AT&T 于1976 年在亚特兰大的实验, 1977 年在芝加哥的实验和 1977
8、 年日本的用户通路项目。 到了 80 年代,光纤器件在性能、价格和可靠性方面的改善使众多电话公司受益匪浅。光纤很快成为长途干线的首选传输媒质。一些早期敷设的光缆线路采用 0.8m 光源和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但到 1983 年,城市间线路的设计者们就考虑使用 1.3m 单模光纤系统了。单模光纤与 1.3m 激光器相连,可以提供宽带特性,增加了高速率系统的中继距离。最近敷设的光纤系统的数据速率已移至每秒几比特范围。这种系统采用光谱纯的分布反馈激光器,将光纤色散效应减至最小。在 1.55m 波长上设计的低色散光纤,相应地具有低损耗特性,目前广泛用于长途通信。为进一步增加光纤的信息容量,逐渐广泛采用波
9、分复用方法。 人们对于光纤在其他领域的潜力刚刚开始认识。用于计算机系统和办公室的光纤网络逐渐变得更加重要。在电话系统中,光纤在主要城市地区中心交换局间互联和低级交换中的使用继续迅速增加。入户光缆已经有了示范工程。许多观察家相信,全国电话系统将使用光纤传输视频宽带信号而逐渐升级。这些宽带用户环路系统将为可视电话、视频娱乐节目等业务提供通路。宽带业务广泛使用光纤将会变得经济可行。 异步转移模式 ATM(异步转移模式)既是复用技术又是交换技术。最初,人们是想用 ATM来处理高比特率的数字信号,事实却证明它是一种通用技术,可以用来传输和交换任何类型并具有各种比特率的数字化信息。 无论传输的信息是什么,
10、 ATM 都以称作 “ 信元 ”的短的分组采传送信息。信元是由固定的 48 字节加上 5 字节的信头组成。信元寻找路由是基于带有双重识别的逻辑信道。 ATM 既与电路方式有关又与分组方式有关。由于使用简单的协议,信元至网络节点的转移可完全由硬件处理完成,这就缩短了转送时间,提高了传输路径的速率,使比特速率甚至可以达到每秒几百兆比特。另一方面, ATM 保留了分组方式所有的灵活性:只传送所需要的信息,提供简单、独特的复用方法而不管不同信息流的比特率,并且允许比特流的变化。 ATM 开始于 80 年代初,那时人们试图找到一种更适合的技术用于交换超过100Mbit/s 的高比特率的信道。 1988 年, ITU 批准了 I .121 建议,该建议选择 ATM作为用于各种类型信息宽带网络的 目标传送模式,其中包括如话音的低比特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