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校园路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现状: 根据生活中的观察,对常见的公共设施进行一番专研,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并加以运用来巩固在大学里的所学,这一研究课题具有重大意义及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 电力消费也随之快速地增长。电力资源已成为紧缺资源。如何节能降耗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研究的智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是针对我国在城市照明上所存在的巨大的能源消耗而开发的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新型节能控制系统 , 集稳压控制、软起动功能、自动起停、智能调压调档 控 制于一体。智能路灯节能控制系统可明显的提高路灯的用电效率 , 改善率因素 , 在节约能源、
2、电力资源合理利用今 天的资源。 目前,我国的路灯管理现状主要是:依靠人工管理,开关灯都需要工作人员定点开关,在凌晨以后依然需要工作人员值班守侯;当路灯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的处理。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也有些比较智能的路灯控制系统,但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节能的问题,需知这个问题是绝不能忽略的。 就是针对目前的这 些 状况,在总结国内外路灯智能控制产品的成功运行基础上设计开发出来的。 城市照明交通安全和灯饰美化工程也越来越受到 普遍关注,同时为了符合节约型、可持续性发展社会的标准,产生了对路灯、灯饰工程监管改革的需求。传统路灯的照明和管理存在浪费大,路灯使用寿命短,远程操控、巡查无法
3、监控,人工作业量大,故障维修反应效率低,统计查询功能弱等现象。对于“全夜灯”照明造成的浪费和“半夜全灭或半灭灯”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可以实现智能管理的。故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路灯进行科学和智能的监管,采用何种通讯网络技术和智能控制器,运用何种路灯控制模式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本文从智能控制型路灯实现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着手,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 校园路灯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节约电力资源和保护路灯。减少了“全夜灯”、“后夜灯”、电灯在后半夜的高电压状态下工作的情况,这样不仅节约了电能资源,而且还保护了电灯,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加上智能化管理及
4、时 反应和工作降低故障的发生率。 课题内容要求我们做到“随需而控”,天黑时只有路上有人或车辆通过时路灯才点亮,且可根据行人和车辆通过的声音、速度智能地打开前方一定数量的路灯,同时熄灭经过路段的路灯,在提高路灯利用率、节约电资源的同时满足照明的需要、确保交通安全。要达 到路灯适时开关并节能的目的,整个电路系统要有很灵敏的响应速度,因为是用电公共设施这就要求安全级别要很高,以防止意外及电路工作的不稳定性等情况出现。系统集稳定性、实用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于一体,从而构成完善可靠的自动化系统。 通过感应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和声音大小来控制路灯的开关与强弱的调节,这两种控制同时作用,路灯的光亮分为
5、两个调档。首先由光敏元件感应外界的光亮,当亮度没能达到某一个 值时开启电灯开关。然后是进一步控制,当光亮低于某一定值或者声敏元件感应到的声音达到某一强度时,工作进入二档模式;当光亮和声音两条件同时满足感应器的调档时也可以进入二档。它是通过一些传感器及一些系统化的电路设计来实现的。 设计(论文)提纲及进度安排: 论文提纲: 1.摘要 2.校园路灯智能控制设计分析 3.课题设计原理及相关问题 4.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设计方案 5.智能路灯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 6.课题设计模块 7.结论 进度安排: 1、 2011 年 3 月 28 日 -4 月 3 日 阅读文献,完成设计所涉及的相关电路设计理
6、论; 2、 2011 年 4 月 4 日 -4 月 10 日 提出设计中会出现问题并讨论解决,设计初步的电路模型; 3、 2011 年 4 月 11 日 -4 月 17 日 深入分析,优化电路结构; 4、 2011 年 4 月 18 日 -4 月 24 日 完成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和书目: 1 莫正康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 . 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 赵良炳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3 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 .声学基础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 樊昌元,丁义元 . 高精度测距雷达研究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0.10 5 锻九州 .放大电路实用设计手册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 6 王丰,薛红宣 .采用软件抗干扰设计提高微机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产品世界,2004.1 7 史平君等 .“电源元器件实用资料汇编” .陕西省电源学会西安市电源学会,1997 8 苏家健,常慧玲,等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9 张岩,胡秀芳 .传感器应用技术 M.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0 沈伟慈 .高频电路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