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马铃薯马铃薯收获机的分析收获机的分析 1.1 马铃薯收获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马铃薯是我国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新疆、甘肃、内蒙、山西、陕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吉林等省区,年产 鲜薯近 6000 多万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以 10 万 hm2/年的增长速度逐年增 加,2001 年达到 472 万 hm2,产量居世界第 1 位1-2。我国是马铃薯生产第一 大国,但却是马铃薯成果转化比较差的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我国马铃 薯平均产量仅为 13.9t/hm2,而欧美发达国家平均单产 3543t/hm2。世界马铃薯 中心的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
2、对马铃薯的需求到 2020 年将有望增长 20%,超 过水稻、 小麦、 玉米的增长。 届时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需求将是 2000 年的 2 倍 3-5。随着市场对马铃薯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外一些大公司纷纷在中国从事马铃薯 生产与加工业务,国内一些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这一领域,使得马铃薯生产开始 向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迈进6。然而,一个残酷的现实却是,占生产总用工 70%以上的马铃薯收获作业至今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割秧、镐头刨薯、 人工捡拾的阶段, 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规模生产, 使之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伴随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马铃薯收获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对马 铃薯收获机械
3、研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我国现阶段的马铃薯收获机还是 以简单挖掘人工拣拾为主。而国外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结合,将液压技 术、振动分析、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于作业机械中,大大地降低了劳动者 的工作强度。 1.2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的发展现状 国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收获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水平高。20 世记初,欧美 国家出现畜力牵引挖掘机来代替手锄挖掘马铃薯、随后改由拖拉机牵引或悬挂。 20 年代末出现了升运链式和抛掷轮式马铃薯收获机。在 20世纪40 年代初,前苏 联、美国就开始研制、推广应用马铃薯收获机械,50年代末即己实现了机械化。 7080 年代,德、英、法、意大利、瑞士、波兰
4、、匈牙利、日本和韩国亦相继实 现了马铃薯作物生产机械化。 70 年代主要是研制大功率自走式根块作物联合收获 机,且以收获垄作种植为主8。这些机型是大功率拖拉机变型,如荷兰在拖拉机 基础上按照甜菜联合收获机的原理制成的双行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为了加强筛选 效果,分离器有四个液压泵带动。 美国在 1948 年以前用收获机来收获马铃薯,然后人工捡拾,直到 1967 年, 开始使用联合收获机。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联合收获机和分段收获的面积占马 铃薯作物种植面积的 85%,其中联合收获已达到50%以上。20世纪90 年代,美 2 国已基本实现了马铃薯收获机械化。 前苏联是生产马铃薯作物收获机最早的国家, 生产了许多半悬挂式机型,如KKY2型、KOK2 型、KKP2 型等马铃薯作 物联合收获机,机器体积较庞大笨重,到 20世纪90 年代初,马铃薯收获机共有 16 种机型, 其中 10 种是联合收获机,90 年代中期,开始生产自走式联合收获机, 其劳动生产率比其它行收获机提高12倍9。近年来,欧美的马铃薯收获机型仍 然是以大功率机组为主。 这些机型只能在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