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3 页 引引 言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第 18 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 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第 11 条第 12 项规 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 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 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 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它是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 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当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 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资产
2、 的方法与程序进行会计处理,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合理核 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 尤其是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具体会计准则,更加体现了谨慎 性原则。实际上,它的具体运用,并非今日开始,早就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 运用了,不过所涉及的范围之大,内容之多,与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 会计准则是无法比拟的。 论文认为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谨慎 性原则的具体运用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才能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会计信 息质量特征是协调一致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 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以投资者为主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 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会计谨慎 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 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 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 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谨慎性原则的本质是资本保持 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会计谨慎性原则被广泛运 用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分析过程中,
4、企业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 等具体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但谨慎性原则本身存在 的局限性使得其如何正确运用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谨慎性原则 在我国实际财务会计中的运用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与思考。 第 2 页 共 13 页 一、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 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 经济危机之后, 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 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 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 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 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 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应用谨慎性原则的依据和效果,一是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影 响会计要素的精确确认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