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气工程采气工程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 WY 参参-001 井排采工作制度设计井排采工作制度设计 采气工程课程设计 ii 1. 地理概况 .1 1.1 交通位置 .1 1.2 地质构造 .1 1.2.1 区域构造 1 1.2.2 井田构造 2 2. 煤储层的煤层气地质学特征.4 2.1 煤层埋深与煤厚 .4 2.2 煤层顶、底板.4 2.3 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5 2.4 煤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6 2.6 煤层气成分与含量 6 3. 井身结构 .7 3.1 井身结构剖面示意图(图 3-1) .7 3.2 井身结构 8 4. 压裂基本情况 .8 4.1 设计方案 .8 4.1.1 压裂液类型、
2、数量:压裂液配方为 3%KCL+0.15%PY-11+清 水,共配置 700m3. 8 41.2 支撑剂数量及类型见表(4-1) 。 8 4.1.3 压裂井段: .8 4.1.4 压裂方式: .8 4.1.5 压裂泵注程序见表(4-2) .8 4.2 现场施工简况.9 4.2.1 压裂方位监测 .9 4.2.2 井温测试: .9 4.3 施工压裂后分析 .9 5. 等温吸附线的应用 10 5.1 VL和 PL的计算 . 10 5.2 等温吸附线的绘制 . 11 5.3 煤层气实际含气量的测定 11 5.2 煤层气含气量的估算 . 11 5.2 确定含气饱和度 . 12 5.2.1 理论饱和度
3、12 5.2.2 实测饱和度 12 5.3 确定临界解吸压力 . 13 采气工程课程设计 iii 5.4 确定地解压差. 13 5.5 最大采收率的估算 . 13 6. WY 参-001 井的排采阶段的划分 14 6.1 饱和水单向流阶段 . 14 6.2 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 15 6.3 两相流-压力仅在某些方向上传递阶段 15 6.4 煤层气井的稳产阶段 . 16 7. 煤层气井不同排采阶段井底流压的计算 16 7.1 饱和水单向流态井底压力的计算 16 7.2 气水两相流态井底压力的计算 17 8.各个排采阶段产水量、产气量的预测 . 18 8.1 饱和水单向流阶段产水量、产气量的预
4、测 . 18 8.1.1 饱和水阶段产水量动态模型的建立 18 8.1.2 饱和水阶段产水量的预测 . 18 8.1.3 饱和水单相流阶段产气量的预测 19 8.2 气水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产水量,产气量的预测 19 8.2.1 气水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产水量动态模型的建立 19 8.2.2 气水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产水量预测 . 20 8.2.3 气水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产气量预测 . 21 8.3 两相流压力仅在某些方向上传递阶段产水量、产气量的预测 22 8.3.1 两相流压力仅在某些方向上传递阶段产水量动态模型的建立 . 23 8.3.2 两相流压力仅在某些方向上传递阶段产水量预测 . 23 8.3.3 两相流压力仅在某些方向上传递阶段产气量预测 . 24 9. 排采设备的选型 . 25 9.1 排采设备的工作原理见下表(8-1) ) . 25 9.2 排采设备简况见表(8-2) . 25 9.3 排采设备的优选 26 10.工作制度的优化 . 26 10.1 饱和水单向流阶段工作制度优化见表(10-1). 26 10.2 气水两相流压力平稳传递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