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姓名: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 学校: 指导教师: 目 录 内容摘要-第 1 页 前言-第 1 页 正文-第 1 至 5 页 一、从众心理效应-第 1 页 二、自我限制效应-第 2 页 三、木桩千钧效应-第 3 页 四、拒绝尝试效应-第 3 页 五、失败归因效应-第 4 页 - 1 - 简谈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屏弃那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 心理效应。 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因素有多种, 本文就此进行剖 析。意于要放手让学生思考、辨别,要破除限制,废弃禁锢,勇于尝 试。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
2、心理效应。 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 这与人类正常的生 理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我们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到影响学生创 新能力的几种心理效应,从而在教学中屏弃这些心理效应。笔者经过分析研究得 出,以下几种心理效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一、一、 从众心理效应从众心理效应 法国一个科学家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 。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 个花盆边缘上,使他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中间撒一些它们最爱吃 的松针。然而,由于他们有“相互跟随”的习性,致使它们首尾相接,一个接一 个地在花盆沿上蠕动着,谁也不偏离“轨道” 。七天七夜之后,全部饿死在花盆 沿上。
3、 如果毛毛虫中能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敢于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和“从众 心理” ,它们就能马上改变整体的命运,告别死亡。 人类的“从众心理”也是相当强的,总是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方式”或“行 为方式” ,因而禁锢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善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 和习俗,冲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就会摆脱绝境,从而获得从容洒脱的人生。 在学生群体中, “从众心理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例如:穿牛仔服、染发、 带首饰、穿名牌等诸多习气,一旦群体中有部分人这样做,那么另一部分就会追 逐效仿。尽管家长、教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但他们仍会潮水般地行动起来。群 体中的这种盲目“从众心理”势必扼杀了他们独立思辩的意
4、识,造就的只能是一 批无头脑、无思想的、流俗的“混混儿” 。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 思考的习惯。不能让学生的思维 - 2 - 总是随着同学跑,而应该促使他们学会自己去理解、去体悟、去掌握。只有通过 他们自己的努力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 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把他们送上独立学习的道路。 二、二、 自我限制效应自我限制效应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普通跳蚤一般可以跳 30 多厘米高,捉这样的若干 只跳蚤分别罩在高度为 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25 厘米、40 厘米的透明玻 璃罩下。经过几天的喂养后,拿去玻璃罩。结果是:在 10 厘米玻璃罩下生
5、活过 一段“岁月”的跳蚤已跳不过 10 厘米,在 15 厘米下的跳不过 15 厘米,在 20 厘 米下的跳不过 20 厘米,在 25 厘米下的跳不过 25 厘米;只有在 40 厘米的玻璃罩 下的跳蚤才保持了 30 多厘米的正常水平。 实验结果表明:具备同样跳跃能力的跳蚤,在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时, 他们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就自动地对自己的生理机能进行“修正” 。于是 “抑制” 、 “潜藏”了自己受到“制约”的那些“特殊才能” 。而当外界环境中的限制因素 消失时,它们的这些“特殊才能”也无法再显现出来。而它们的子代们仍能够显 现这些“特殊才能” 。由此证明,它们的内部基因组成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6、变 化的只是它们“心理”上多了特定的“自我限制” 。 所以,真正可怕的限制,不是外界环境的限制,而是昆虫自身“心理”对自 己能力的“限制”或“消灭” 。 昆虫具有这种“自我限制效应” ,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在孩提时代, 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有多么强烈的好奇心,有多么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而这一 切正是创新能力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可遗憾的是:在家长、老师的“这传统那道 德”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外来限制”下,我们的想象力僵化了、好奇心淡 漠了、兴趣索然无味了。到头来,我们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鹦鹉 学舌、捡人牙慧了。 再如,受社会传统中所谓的“人怕出名,猪怕壮。 ” “枪打出头鸟” 、 “出头的 椽子先烂”等中庸思想的影响,太多有个性的优秀人才的“特殊才能”被抑制、 消灭了。 这正应了韩愈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