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 第章 绪论及隧道概况 . 1 1.1 工程概况 . 1 1.1.1 隧道工程位置. 1 1.1.2 隧道建设规模. 1 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 . 2 1.2.1 地层岩性 2 1.2.2.地质构造 3 1.2.3.土石工程分级. 3 1.2.4.地震. 3 1.2.5.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0.5m。 3 1.2.6.水文地质特征. 3 1.3 隧道围岩分级 4 1.4 各段岩土工程条件评价及工程措施建议 5 1.4.1 隧道进口明挖段评价 5 1.4.2 隧道洞身段 5 第章 张夏隧道总体设计 . 7 2.1 设计依据及范围 . 7 2.1.1 设计采用的标准、规范及规程 7
2、2.1.2 设计范围 7 2.2 总体线位 . 7 2.3 隧道纵坡 . 7 2.4 隧道建设规模 7 2.5 轨道类型 . 7 2.6 主要技术标准与设计原则 . 8 2.6.1 主要技术标准. 8 2.6.2 隧道建筑限界及衬砌内轮廓 8 2.7 主体设计原则 10 2.8 隧道洞门设计 10 2.9 主体地建工程设计 11 2.9.1 暗挖隧道段设计 11 2.9.2 明挖法暗埋段及引道段设计 12 2.10 防排水设计 17 2.10.1 隧道防排水设计方案 18 2.10.2 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 18 2.10.3 截堵水措施 18 2.10.4 排水措施 18 2.11 监控量测
3、18 2.12 溶洞的处理方案及施工报警设计. 19 2.13 施工阶段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19 2.14 耐久性设计 19 2.14.1 耐久性设计原则 . 20 2.14.2 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 20 第 3 章 隧道洞门结构设计 23 3.1 洞口位置选择 . 23 3.1.1 隧道进口位置选择 23 3.1.2 隧道出口位置选择 23 3.2 洞门选择 23 3.2.1 洞门拟设计 23 3.2.2 洞门建筑材料. 25 3.3 洞门结构验算 26 3.3.1 洞门荷载的计算 . 26 3.3.2 洞门结构验算. 27 第 4 章 施工方案设计. 30 4.1 浅埋暗挖段 30 4.1.
4、1 浅埋暗挖段 V 级围岩地层 30 4.1.2 浅埋暗挖段 VI 级围岩地层 . 32 4.1.3 盖挖法施工(本隧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此法). 34 4.2 张夏隧道洞口的施工方法 . 34 4.3 通风 36 4.4 防尘 . 36 4.5 排水 36 4.6 超前支护与初期支护 37 4.6.1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 . 37 4.6.2 中空注浆锚杆施工 37 4.6.3 锚杆钢筋网 37 4.6.4 型钢钢架施工. 37 4.6.5 大管棚施工工序 . 38 4.6.6 湿喷砼施工方法 . 39 4.7 隧道二次衬砌 39 4.7.1 正洞施工方法. 39 4.7.2 钢筋制作
5、安装. 39 4.7.3 砼施工 . 40 4.7.4 衬砌背后注浆. 40 4.7.5 仰拱施工 40 4.7.6 管沟施工 41 4.8 隧道防水施工 41 4.8.1 概述. 41 4.8.2 防水层施工 41 4.9 内砼路面施工方法及洞内附属施工 . 41 4.9.1 水泥砼路面整平层施工. 41 4.9.2 水泥砼路面面层施工 42 4.9.3 接缝. 43 4.9.4 施工缝 . 43 4.9.5 填缝. 43 4.9.6 洞内附属工程. 43 第 5 章 防排水方案 44 5.1 设计说明 44 5.2 各种施工缝防水措施 44 5.2.1.暗挖法地下工程防水设计 . 44 5
6、.2.2.明挖法地下防水 . 46 5.3 防水层 . 48 5.4 防水板 . 48 第 6 章 支护设计与计算 . 49 6.1 支护设计 . 49 6.2 隧道衬砌结构验算 . 50 6.2.1 基本原理 50 6.2.2 主动荷载结构模型7 . 50 6.2.3 隧道初砌承受的荷载及分类 51 6.3 计算建模 . 52 6.3.1 围岩弹簧模型的选取和讨论 53 6.3.2 二次衬砌模型的选取和讨论 53 6.3.3 作用在衬砌上的荷载计算 . 55 6.4 牛顿-拉普森法求解(nropt) 62 6.5 结果输出 . 62 6.6 隧道配筋计算 . 65 6.6.1 V 级超浅埋段即出口段配筋计算 . 65 6.6.2 V 级浅埋段配筋计算 68 6.6.3 V 级深埋段配筋计算 71 6.6.4 IV 级浅埋段配筋计算. 74 6.6.5 IV 级深段配筋计算 76 6.7 隧道长期安全性评价 . 78 第 7 章 监控量测 81 7.1 隧道监测的目的 . 81 7.2 隧道监控量测项目选择 81 7.3 量测方法 . 82 7.4 量测频率 . 86 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