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I 页 目 录 一般部分 1 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矿井概况与地质特征. 1 1.1 井田概况 . 1 1.1.1 位置与交通 1 1.1.2 地形地貌及水系 1 1.1.3 气候与气象 1 1.1.4 地震烈度 2 1.1.5 矿区经济概况 2 1.1.6 水源及电源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 2 1.2.1 地层 2 1.2.2 构造 4 1.2.3 水文地质特征 4 1.3 煤层特征 . 5 1.3.1 煤层特征 5 1.3.2 煤质 6 1.3.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 7 2 井田境界和储量井田境界和储量. 9 2.1 井田境界 . 9 2.1.1 井田范围 9 2.1.2 开采
2、界限 9 2.1.3 井田尺寸 9 2.2 井田地质勘探 . 10 2.3 矿井地质储量 . 10 2.3.1 储量计算基础 10 2.3.2 矿井地质储量计算 10 2.3.3 矿井工业储量计算 11 2.4 矿井可采储量 12 2.4.1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 12 2.4.2 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12 2.4.3 断层保护煤柱 14 2.4.4 风井保护煤柱 14 2.4.5 大巷保护煤柱 14 2.4.6 矿井可采储量 15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6 3.1 矿井工作制度 . 16 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6 第
3、II 页 3.2.1 确定依据 16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16 3.2.3 矿井服务年限 16 3.2.4 井型校核 17 4 井田开拓井田开拓 . 18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 18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 18 4.1.2 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的确定 20 4.1.3 井田划分 20 4.1.4 主要开拓巷道 20 4.1.5 开拓方案比较 21 4.2 矿井基本巷道 . 29 4.2.1 井筒 29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3 4.2.3 大巷 34 4.2.4 巷道支护 39 5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带区巷道布置. 40 5.1 煤层地质特征
4、 . 40 5.1.1 带区位置 40 5.1.2 带区煤层特征 40 5.1.3 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40 5.1.4 水文地质 40 5.1.5 地质构造 40 5.1.6 地表情况 40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 40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40 5.2.2 带区巷道布置 41 5.2.3 带区生产系统 41 5.2.4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4 5.3 带区车场选型计算 . 45 5.3.1 带区车场的形式 45 5.3.2 带区车场的调车方式 45 5.3.3 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45 6 采煤方法采煤方法 . 47 6.1 采煤工艺方式 . 47 6.1.1
5、 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47 6.1.2 确定采煤工艺方式 47 6.1.3 回采工作面参数 48 6.1.4 回采工作面采煤机、刮板输送机选型 48 第 III 页 6.1.5 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 50 6.1.6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53 6.1.7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54 6.1.8 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55 6.2 13101 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 58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58 6.2.2 回采巷道参数 58 7 井下运输井下运输 . 64 7.1 概述 . 64 7.1.1 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 64 7.1.2 运输距离和货载量 64 7.1.3
6、矿井运输系统 64 7.2 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 65 7.2.1 设备选型原则 65 7.2.2 带区设备的选型 65 7.2.3 带区运输能力验算 67 7.3 大巷运输设备选择 . 68 8 矿井提升矿井提升 . 70 8.1 矿井提升概述 . 70 8.2 主井提升 . 70 8.2.1 箕斗 70 8.2.2 提升机 70 8.2.3 钢丝绳技术特征 71 8.2.4 提升能力验算 71 8.3 副井提升 . 72 9 矿井通风及安全矿井通风及安全. 74 9.1 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 74 9.1.1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74 9.1.2 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 74 9.1.3 带区通风系统的确定 75 9.2 矿井风量计算 . 76 9.2.1 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 76 9.2.2 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 80 9.2.3 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 83 9.2.4 通风构筑物 84 9.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 84 9.3.1 计算原则 85 9.3.2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85 9.3.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85 第 IV页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