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毕 业业 设设 计(论计(论 文)文文)文 献献 综综 述述 我的毕业设计课题是“长城中学综合楼设计”,结构选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多层及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大致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 筒体结构体系、巨型结构体系。混合结构的承重墙体往往随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加厚, 不仅耗费大量材料,也减少了使用面积,因此多层与小高层常采用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是由梁、柱构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的骨架结构。框架结构的特点是由梁、柱承受 竖向和水平荷载,墙仅起维护作用,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好于混合结构,且平面布置 灵活,可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也可构成丰富多变的立面造型。国外多用钢为框架材 料,而
2、国内主要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结构可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之具有良好的延 性,成为“延性框架”,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延性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有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承载 结构。框架形成可灵活布置的建筑空间,使用较方便。随着结构高度增加,水平作用 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 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 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 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 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 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
3、各类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 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框架结构的计算也由手算转向电算, 计算精度 日益提高, 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逐渐降低。但是,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 仍然存在着 一些概念性和实际性的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予以重视, 以确保设计质量的提高。随着社 会的发展,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了。框架结构房屋的布置应对称、均匀,减 小抗侧刚度中与水平荷载合力作用线的距离,减小结构重心和刚度中心之间的距离, 以减小结构发生的扭转。由于框架构件截面较小,抗侧刚度较小,在强震作用下结构 整体位移和层间位移都较大,容易产生震害。此外,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建筑装 修和设备管道等破坏较严重
4、。因而其主要适用于非抗震区和层数较少的建筑,抗震设 计的框架结构除需加强梁、柱和节点的抗震措施外,还需注意填充墙的材料以及填充 墙与框架的连接方式等,以避免框架变形过大时填充墙的破坏。框架结构是柔性结构, 有水平位移,房屋的总水平位移越大,人的感觉越不舒服,而层间位移会影响建筑物 的装修和隔墙开裂,因而对这两种水平位移进行限,这样在设计中要增大房屋的抗侧 刚度。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柱顶、柱底、梁端易出现裂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 高速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各项工作更加快速、顺利、有效的开展,培养高素质的科技 人才成为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新校址、新教学楼不断涌现,教育建筑的新课题同样 也摆在眼前,如
5、何应对新的教育模式对教育建筑的要求是当前建筑设计应当考虑的问 题。 学校建筑作为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越来越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 文化功能。借鉴他国的学校建筑设计,对提高我国的学校建筑设计是不无裨益的。当 前,我国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们在关注如何创办优质或一流学校的同时, 重建学校文化作为改变学校现状的有效途径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学校建筑作为学校 文化中的表层文化即物质文化,体现出它作为教育物质载体的综合性文化功能。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校园建筑设计基于功能主义安排,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差异,将不同学 科安排于不同建筑物之中,隔断了学科间的空间联系,同时也限定了学科发展的空间 余
6、地,使用不便,已不适应现在的办学思路。因此,本案由此借助整体化、弹性化设 计思想,提出了中性教学空间概念,在建筑设计中,将多个学科共同安排在一个教学 楼内,以利交流,单个空间设计中不过分强调个性差异,使多数教学空间具有多种使 用的可能性。 因此, 21 世纪的教学场所要适应新教学需要就应该提供相应的功能空间, 以教学楼为例,传统以教室“一统天下”的状况应相应改变。此外,以信息技术为代 表的高新技术进入教学过程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也是巨大的。多媒体教材、远 程教育以及交互网络系统等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传统的授课方 式,教育方式的改变会引起建筑功能的调整,而建筑功能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整个建 筑由内而外的变革。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教学楼建筑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本书在上述时代条件下,通过对当代小学教育指导思想和模式的 转变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学教学楼的发展趋势,研究了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中学教学 楼的设计理念、原则和方法。 长城中学为初中, 三个年级, 每年级六班, 每班人数为 50 人。 教职工总人数为 100 人,其中男职工 65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