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课课 程程 设设 计计 报报 告告 (2009-2010 年度) 名 称: 计 量 经 济 学 题 目: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院 系: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2 一、课程一、课程设计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的目的与要求 1 1 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为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必修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 所讲授的理论和方法,初步掌握针对实际经济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建立计量模型的能力,初步掌 握计量经济软件。旨在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独立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工作,完善对计量经 济学课程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
2、法解决实际问题。 (1)培养学生在资料调研、市场调查、模型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初步 掌握计量经济软件 Eviews 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 2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真实的样本数据;根据统计学知识,结合建立模 型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独立建立一个单方程多元线性回归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估 计、检验
3、和修正;对结果进行必要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或政策评价。 2.1 确定题目:选择实证分析的对象,并确认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背景下能够驾 驭该问题,并能采集到所需的真实的样本数据。 2.2 文献检索及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搜寻所选研究领域内已有的成果,分析、总结包含在文献 中的不同思路和不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写出文献综述,列出参考文献。 2.3 模型设定: (1)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建立语义模型(逻辑模型) ,并陈述依据。 (2)根据语义模型,选择正确的变量,陈述选择这些变量的主要原因和想法。 (3)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所显示出的变量间关系,建立描述这些变
4、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即理论模型。 2.4 收集数据:确定数据类型和时期,收集真实的数据,考察样本容量和数据质量,必要时根据模型 建立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用表格形式给出样本观测数据,注明样本数据的来源。对数据作初 步分析。 2.5 参数估计:应用 Eviews 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2.6 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相关检验,下列检验是必须的: (1)显著性检验 (2)多重共线性检验 (3)异方差检验 (4)序列相关检验 2.7 模型修正: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模型修正。并用规范格式表达最终模型。 2.8 模型应用:对模型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并根据需要
5、进行恰当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 2.9 学生撰写一篇 5000 字以上的课程设计论文,查阅 20 篇以上的中、外文献资料。 3 3 3 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序号 阶段内容 所需时间 1 布置设计任务,讲解注意事项 半天 2 确定题目,检索文献,写文献综述 两天半 3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中期检查 (选题、文献综述、数据初步分析) 两天 4 模型设定、参数估计与检验、 模型修正、完成报告 三天 5 交报告、回答问题 两天 4 4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 4.1 课程设计步骤 (1)指导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和学生自己决定设计题目; (2)指导教师讲解课程设计要求、目的、难
6、点和正文的主要内容; (3)学生理解设计课程设计结构(包括大纲及具体内容); (4)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市场调查; (5)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4.2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书写格式按非理工类学年论文撰写规范要求书写。 5 5 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课程设计评分标准 评评 定定 项项 目目 评分成绩评分成绩 1选题合理、目的明确(20 分) 2设计方案正确,具有可行性、创新性(30 分) 3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遵守纪律(20 分) 4设计报告的规范化、参考文献充分(不少于 10 篇) (20 分) 5按时完成任务(10 分) 总分 100 分 备注:成绩等级:优(90 分100 分) 、良(80 分89 分) 、中(70 分79 分) 、及格(60 分69 分) 、 60 分以下为不及格。 4 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居民储蓄是指居民当期税后可支配收入与当期消费之间的差额。居民储蓄的产生,是居民推迟当期消 费的结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