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工程技术实习报告建筑工程技术实习报告 通过认识性实习,我初步的的了解了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 法。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 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就实习与理论知识结合及得到的收获做一些总结 一、(1)结构形式 当今的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力墙结构, 砖混结构也采 用但用的比较少。我们所参观的两个施工工地都采用的是框架-剪力结构。它是 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体系的结合,吸取了各自的长处,既能为建筑平面布 置提供较大的使用空间,又具有良好的抗侧力性能。这种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布 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构成灵活自由
2、的使用空间,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要求,同 样又有足够的剪力墙,有相当大的刚度,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是由框架和剪力 墙结构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的新的受力形式, 所以它的框架不同于纯框架 结构中的框架,剪力墙在框剪结构中也不同于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 (2)构造柱 砖混结构设计中,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 避免或减轻破坏,根据抗震规范,我们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来增强和 提高建筑物的抗拉、抗裂性能构造柱的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规定无论房 屋的层数和地震烈度是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纵墙交界处、较 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
3、。上人屋面的 女儿墙也应设置构造柱。.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也应有构 造柱。 而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为了加强砌块隔墙的整体性,应在砌块隔墙的适 当位置设置构造柱或圈梁,具体设置位置和砖混结构的一样。 二、施工缝、变形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 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 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 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因混凝土 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 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他们
4、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正常温度 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 而后浇带是在高层建筑中来代替变形缝的做法。其做法是每 30 米到 40 米留一 道缝宽为 800 毫米到 1000 毫米的缝隙暂时不浇注混凝土。 缝中钢筋可采用搭接 接头,等荷载差不多稳定时,一般是结构封顶两个月后再浇注混凝土。后浇带都 是用于建筑长度大于 50 米的建筑。而当建筑长度小于 50 米时并且是框架结构, 这时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和一定的刚度, 就的设置单元墙来增加建筑物的整 体性和刚度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如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 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等可能使地基 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都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 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就是“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 全分开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 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 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