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O. 1 第一章第一章 概概 述述 一 、采煤工作面位置及开采范围一 、采煤工作面位置及开采范围 1 1、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该采煤工作面位于一水平一采区 ,开采 3 号煤层。采 煤工作面东以开采边界为界,西与 1205 工作面相邻,本工 作面编号为 6116。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表 水平名称 3 号煤层 采区名称 F6103 综采面 地面标高 +1123.5 +1244.9m 井下标高 +916.0+950.0m 回采对地 面设施的 影响 本面地表附近有二处民房及一座庙宇需要搬迁。 井下位置 及与四邻 关系 工作面西连 6 煤辅助运输大巷,东靠 1 号向斜
2、和 F38 号大断层, 南、北均是未采区。 走向长度 /m 873.3 倾斜长度 /m 239.5 面积 /m 2 209160 2 2、开采范围开采范围 东为 6116 工作面回风巷,北距采区边界 10m 为界,西为 6116 工作面运输巷,南以采区回风大巷为界。始采线为本工 NO. 2 作面开切眼,终采线为距回风大巷 20 米停采线,工作面沿 倾斜方向上山推进,推进长度为 1032 米,工作面长度为 160 米。 二 、采煤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及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二 、采煤工作面与相邻煤层及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 1 1、与相邻煤层的关系、与相邻煤层的关系 本煤层上无可采煤层,本煤层编号为 3 号
3、煤层,位于山 西组下部,层位稳定,下距 9 号煤层 47.6 米。3 号煤层平均 厚度为 6 米;9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下部,煤层平均厚度 为 3 米,煤层稳定,属于可采,目前尚未开采,对本工作面 没有影响。 2 2、与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与相邻已采采区的关系 本工作面为本矿第一个采煤工作面,相邻无采空区。 三 、采煤工作面与地面相对位置的关系三 、采煤工作面与地面相对位置的关系 工作面地面为农田,没有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回采后将造成地面开裂、下陷,要及时充填,以防地面雨水 灌入井下。 第二章第二章 地质概况地质概况 一 、煤层赋存情况一 、煤层赋存情况 该工作面北高南低,呈东西走向
4、。煤层呈一单斜构造, 煤层平均倾角为 16。煤层较稳定。该煤层为黑色,块状, 玻璃光泽,中宽条带状结构,以亮煤为主,境煤次之,夹 暗煤及丝炭条状, 为光亮型煤, 煤质为贫煤, 容重为 1.3t/m 3.。 NO. 3 二 、围岩的性质及其对采煤的影响二 、围岩的性质及其对采煤的影响 工作面煤层伪顶为 0.2 米厚的碳质页岩 ,黑色不稳定, 一般随着煤层而掉落; 直接顶为 8.4 米厚左右的泥质细沙岩, 碳质页岩互层,随着工作面推进而垮落;老顶为 8.6 米厚的 灰色泥质页岩,砂页岩互层。直接底为灰色砂质泥岩,细砂 岩互层,坚硬,厚度一般在 4.2 米左右,对开采无影响。 附图 1 本工作面煤层
5、综合柱状图。 三 、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三 、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 本工作面没有构造,煤层赋存条件简单,稳定。 1 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作面直接充水水源为上部砂岩裂隙含水层,6煤顶板至玄 武岩底板地层厚度为18.5-63米,含砂岩1-4层,第一层砂岩(老顶 砂岩)厚8.7-13.3米,本面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弱,补给源不充分。 掘进过程中本面两顺槽及切眼多处顶板淋水,两顺槽局部地段破底 板砂岩掘进时也出现底板砂岩渗水现象,但对生产无影响。预测本 面在回采时正常涌水量为每小时50-68立方米,最大涌水量为每小 时111.5立方米。回采前必须安装好排水系统并确保动转正常
6、。 2 2、其他水源分析、其他水源分析 地面大沟在雨季对本面进行间接补,水对回采影响不大。 另据钻孔封孔情况分析,工作面回采至钻孔附近时,还要注 意封闭不良钻孔导水,密切注意煤层出水和顶板淋水情况,并及 时向矿调度和生产技术部汇报。 四 、瓦斯、煤尘和自然发火情况四 、瓦斯、煤尘和自然发火情况 NO. 4 本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没有高瓦斯区域,自燃倾向性 等级为级,属于不易自燃煤层,无自燃发火现象。煤尘具 有爆炸性 第三章第三章 可采储量及可采期可采储量及可采期 6116 采煤工作面开采范围内的可采储量及可采期。 工作面可采长度:160 米; 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机采高度 4.0 米。 煤层厚度:3 m,6116 工作面煤层总厚度平均为 1.5,容重 240。 1 1、可采储量:、可采储量: 873.3239.515.81.4=4626516.342T 设计采出煤量计算: 按初次放煤步距 20 米,停采线前 30 米不放顶(煤) ,割煤 回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