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目目 录录 山西大同鹊山高家窑煤业有限公司矿井设计 . 7 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 7 第一节 井田概况 7 1.交通位置 . 7 2.地形地貌及河流 7 3.气象. 8 4.地震. 8 5.矿井周边小窑情况 8 6.矿区工农业概况及建材供应等情况 8 7.水源、电源情况 8 第二节 地质特征 9 1.地层地质构造 9 2.煤层及煤质 . 14 2.3 其它有益矿产 21 3.水文地质 . 22 4.其他开采条件 26 第二章 井田开拓 31 第一节 井田境界及储量 . 31 1.井田境界 . 31 2. 储量 . 31 第三节 可采储量的计算 . 33 第二节 矿井设计
2、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33 1 矿井工作制度 33 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 33 第三节 井田开拓 34 1、矿井工业场地位置选择 35 2、开拓方式的确定 . 35 3、 开拓方案的选定 . 35 第二节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 36 第四节 井筒 38 1、井筒数目及用途 . 38 2、井筒装备 40 第五节 井底车场及硐室 . 40 第 2 页 1、井底车场形式的选定 40 2、 井底车场硐室名称及位置 40 3、 井底煤仓的形式及容积 40 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 . 41 第一节 运输方式的选择 . 41 1、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 41 2、辅助运输方式的选择 4
3、1 第二节 矿车 41 第三节 运输设备选型 . 42 第四章 盘区布置及装备 . 43 第一节 采煤方法. 43 1、采煤方法的选择 . 43 2、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43 3、工作面支柱选型及顶板管理. 47 4、采煤工作面日进度、年进度及工作面长度 47 5、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47 第二节 盘区布置. 48 1、移交生产时采区数目、位置及工作面生产能力计算 . 48 2、盘区尺寸及巷道布置 49 3、采区运煤、辅助运输、通风及排水系统 50 第三节 巷道掘进. 51 1、巷道断面和支护形式 51 2、巷道掘进进度指标 . 51 3、掘进工作面个数及装备 51 4、矿井
4、达产时采掘比例关系,矸石量预计 52 5、井巷总工程量 . 52 第五章 通风和安全 53 第一节 概况 53 1、瓦斯、煤尘及自燃性、地温. 53 第二节 矿井通风. 53 1、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 53 2、风井数目、位置、服务范围. 53 3、掘进通风及硐室通风 53 4、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 54 4.2、风量分配 56 4.3、负压计算 57 第 3 页 第三节 安全 60 1、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 60 2、防尘措施 61 3.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61 4、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62 5、矿山救护 62 第六章 矿井主要设备. 63 第一节 主、副井提升设备 63 1、主
5、斜井主提升设备 63 2、副斜井提升设备 . 67 第二节 通风设备. 72 1、设计依据 72 2、设备选型计算 . 72 3、风机房供电. 75 第三节 排水设备. 75 1、计算依据 75 2、设备选型计算 . 75 3、水泵房供电. 75 第四节 压风设备. 75 第七章 地面生产系统. 76 第一节 煤质及其用途 . 76 第二节 煤的加工 76 第三节 生产系统 76 1、主井生产系统 . 76 2、副井生产系统 . 77 3、矸石系统 77 4、辅助设施 78 第八章 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 78 第一节 工业场地概况 . 78 1、工业场地概述 . 78 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6、水系河谷 . 78 第二节 总平面布置 . 79 1、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原则 79 2、总平面布置. 79 3、工业场地布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80 第三节 竖向设计及场内排水 80 第 4 页 1、竖向设计 80 2、场内排水 81 第四节 场内运输方式 . 81 第五节 防洪措施 81 第六节 其他场地的选择与布置 82 1、风井场地选择和布置 82 2、排矸产地的选定与布置 82 第九章 电气 82 第一节 供电电源. 82 第二节 电力负荷. 82 第三节 送变电 83 1、矿井供电系统技术特征 83 2、短路电流计算 . 83 第四节 地面供配电 . 84 1、地面配电系统 . 84 2、工业场地及建筑物照明 84 3、生产系统配电系统 . 84 第五节 井下配供电 . 85 1、井下负荷及井筒电缆选择 85 2、井下中央变电所 . 85 3、井下配电系统 . 85 第六节 安全生产监控 . 86 1、简述 86 2、设备功能 86 第七节 通信 87 第十章 地面建筑 87 第一节 设计原始资料和建筑材料 87 1、气象条件 87 2、工程地质 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