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设计(论文) 1 1 盈余管理概述 1.1 盈余管理的内涵 1.1.1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有目 的有计划的运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项等方式来实现其期望 盈余,并通过财务报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 种欺诈行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的管理当局。这里的所说的管理当局主要是指懂事会、经 理层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交易或事项的安排等 的最终决定权都归属于高层管理机构或高级管理人员,因此,
2、公司的管理当局是盈余管理 的主体。当然,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非管理人员参与,如一般会计人员等,但他们 只是盈余管理的执行者,不属于盈余管理的主体。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披露的会计盈余。从长期(可能是几年或几个营业周期,也可能 是公司的整个存续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的实际盈余,但是会改变实际 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只是影响披露会计盈余,而不影响公司 的实际盈余。 3、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假定即人是 经济人,也就是说,人是自私的,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盈余管理 领域,可以认为,作为经济人的公司管理层
3、在机会主义的驱动下,总是谋求自身的利益(效 用)的最大化。当然,公司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多数情况下,其动机并不直接表 现为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而是表现为债务契约、股权融资、避免摘牌、避税等中间目 的。而管理当局的最终目的与这些中间目的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通过这些间 接目的实现其最终目的。 4、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合规但不合理的欺诈行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 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进行控制和调整,会计方 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更、会计方法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 控制都是典型的手段。虽然它是在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允许的
4、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它是通 过财务报告欺诈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所以,它具有不 合理性。 1.2 盈余管理的基本类型 1.2.1 利润最大化 管理当局为了奖金会尽量使报告盈余达到最大,只要盈余不会超过奖金计中规定的盈 余上限。当关键管理人员聘期即将到期时,他们会尽可能使报告盈余最大化,一方面为了 毕业设计(论文) 2 在任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奖金,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聘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或是为能被 继续聘任增加筹码。同样,面临违反借款合同条款规定的企业也会采取这种方式。 1.2.2 利润最小化 受到政治关注的企业在高盈余的年度,一般会采取这种方式。使利润最小化可以采用
5、 增加广告支出和研究发展费用等手段实现。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则在开发成本上采用成 效成本法。所得税因素也是促使经营者采用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计价方法,以达到利润最 小化的一个动因。同样,为减轻国外竞争的压力,经营者也会使利润最小化。 1.2.3 平滑利润 经营者为使企业利润保持在盈余下限与盈余上限之间,一般都会采取利润平滑的办 法。否则,由于奖金计划的限制,一部分收益就会暂时或永久地失去获得奖金的机会。而 且如果经营者是风险厌恶型,他们会希望奖金收入不会有太大波动,因此,也乐于采用利 润平滑方式。长期借款协议的条款规定,报告盈余的波动越大,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降低违约风险也成为利润平
6、滑的一大动因。而要平滑合同条款中规定的财务比率, 就必须平滑报告盈余。公司为满足对外报告的目的,也会平滑报告盈余,公司通过平滑利 润后的对外报表把内部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并通过传递公司拥有不断提高的长期盈余 能力的信息,来降低资本成本,但这往往会增加债权人的风险。利润平滑常用的手段有: 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等等。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西方会计学者关于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我国的经济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从公司治理结构上 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关系不明晰。许多上市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剥离或合并而成, 在管理上与其母公司关系十分复杂, 因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较多。 从市场环境来看, 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很不发达。有关会计盈余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资 本市场尚处于弱式有效阶段(陈小悦、陈晓和顾斌,1997),即公司的业绩等信息并不能为 市场所吸收。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依靠的更多的是诸如政策、消息等, 而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特殊的制度背景使我国上市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