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前言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毕业设计是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中最关键、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性环节, 通过毕业设计使我们对煤矿开采专业有了一个比较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在设计过程中要求毕业生要独自完成任务,因为它是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 固,加深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系统的熟悉煤矿开采设计、建 设、生产以及安全的各个环节和系统的掌握有关知识,为以后从事矿井设计、建设、安全技 术工作、技术管理工作及经营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二:设计指导思想 矿井为地方小型煤矿设计充分考虑到小煤矿的特点,本着满足生产,有利安全,初期投 资少,见效快的指导思想编制设计文件。
2、对保留的马务煤矿现有生产系统考虑充分合理利用, 对新建工程则做到合理规划布署。设计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小煤矿的方针、政策,推广 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面提高矿井建设的经济效益。煤矿建设成系统简单、机械化程度 高、安全保障能力强、高产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三:设计的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是对三年来大学学习成果的验证,每个人都应该独立自主的完成,以给将来的 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完成全部教学环节所规定的内容,并认真的结 合实际情况及理论知识完成毕业设计。 第一章 矿井概况 第一节 概述 一:矿井地理位置 禹州市诚德矿业有限公司为一整合矿井 08 年开始生产。 煤矿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
3、后镇北 部。矿井地理座标为:北纬 340755340906,东经 113115411314 22。 二:矿井交通条件 该煤矿区位于禹州市西 35km,神后镇北西 3km,东距禹州洛阳沥青公路 20km,东南距 2 京广铁路许昌车站约 70km,南东距禹郸地方铁路神后站约 4km,本矿东部有 S236 柏油公路通 过,有简易公路通往该矿,交通方便。 三:矿井气候条件 据许昌市气象站观测资料,本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属大陆 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年降水量最小为 380.6mm,最大为 611.4mm,多年平均降水量 508.5mm;年 蒸发量最小为1519.6mm,最大为2346
4、.4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23.7mm,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39 倍,冬春二季雨雪少,夏末秋初雨水较多,且多集中在 7、8、9 三个月。年平均气温 13,气温 低达-8,最高气温为 39, 四:水文地质 该矿井位于风翅山岩溶水弱迳流亚区的最西端。矿井范围无岩溶含水层出露地段,仅在 矿区内南边部有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煤系地层零星出露,面积约占矿井范围 1%,其余均为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厚 3.8023.30m,大部分地段第四系厚度10m,仅东南部厚度 在 15m 以上。矿井地貌为丘陵、岗坡地形,坡度较大,冲沟发育,地面迳流条件好,不适宜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第四系浅层水仅在矿井东南部有小面
5、积赋存,且水量有限,地下水自西 向东迳流,除少量补给基岩含水层外,大部分向东排入李楼河。矿井范围坡度大,泄洪迅速, 无洪水淹没记录。 五:矿井地理交通位置附图 3 第二节 矿井类型及生产能力 矿 井二 1 煤瓦斯相对涌出量 7.7m3/d.t,属低瓦斯矿井,采用并列抽出式通风。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单水平分区式开采,该矿井主、付斜井井筒全长 840m,坡度 18 度, 主井井筒直径 3.8m,井深 230m,副井井筒直径 2.40m,井深 110m。二 1 煤采用走向长壁式一 次采全高采煤方法, 矿井二 1 煤剩余可采储量:Q 采=(Q 工q s)设计回采率=(1450
6、.2151.8)75% =973.8 万吨 矿井二 1 煤剩余服务年限 T=59.11 604 .1 8 .973 KA Z =年年 Z尚未动用的可采储量,按本次计算的二 1 煤保有可采储量为 265.8 万吨。 A备用系数,采用 1.4 K按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60 万吨/年 矿井四 2 煤剩余可采储量:Q 采=(Q 工q s)设计回采率=(14726.7)85% =102 万吨 矿井四 2 煤剩余服务年限 21.1 604.1 102 KA Z T (年) Z尚未动用的可采储量,按本次计算的四 2 煤保有可采储量为 102 万吨。 A备用系数,采用 1.4 K按矿井核定生产能力 60 万吨/年 矿井五 4 煤剩余可采储量:Q 采=(Q 工q s)设计回采率=(11617.4)85% =83.81 万吨 矿井五 4 煤剩余服务年限98.0 604.1 81.83 KA Z T(年) Z尚未动用的可采储量,按本次计算的五 4 煤保有可采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