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 文献综述 摘要:摘要:网络的广泛应用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高校群体 性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挑战。 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文献进 行了述评,把相关理论文献归纳整理成三个方面进行述评: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 性事件的特征、事件成因、应急管理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 群体性事件 预防机制 一、引言一、引言 高校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及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 从而成为学界和 政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公共危机及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探索以及发达国家的 实践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
2、了重 要的参考文献和分析框架。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以高校危机管理为标题进行高 级搜索,时间跨度为 2010 年至 2014 年) ,检出 291 篇论文。 (以高校群体性事件 为标题进行高级搜索,时间跨度为 2010 年至 2014 年) ,检出 96 篇论文,其中有 33 篇论文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的,其中硕士学位论文 10 篇、博士论文 2 篇、中国会议 3 篇,其余为期刊。 (以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为标题进行高级搜索, 时间跨度为 2010 年 2014 年) ,检出 46 篇论文,其中硕士学位沦为为 8 篇、博士 论文 1 篇、中国会议 1 篇,其余为期刊。因此本文主要从期刊论文、学
3、位论文和 学术著作 3 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成因及应急管理机制进 行述评。 二、二、 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 特征特征 网络具有的相互连通、短时间内集散快捷、信息量大、无地域限制、无需实 名身份认证等特点,使得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 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思想活跃,但他们又是一个急需 引导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和思想有待进一步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需要更加完善,上述原因使得网络环境下高校群体事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 传播速度快 以张丽娟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带有突发
4、性,虽然事 前具有一定潜伏期,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主要通过网络,然而网络非实 名制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个人隐私保护, 高校难以捕捉规律和掌控群体事件隐藏 信息,因此其爆发带有突发性。近几年来,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由校内热点事件 2 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引发, 这些事件的发生几乎都会在高校网络上引 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 同时由于其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具有偶然性, 加之高校学 生居住集中, 往往会因某一件事处理不妥而突然爆发。 高校群体性事件一般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刺激,在短时间内聚焦大量学生。其 发生一般是因为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社会案件、学校管理等偶然性事件的发生, 学生出于表达情感立场或维护利益,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学校、政府机关施加 压力。发展迅速:高校内人员相对集中,大学生群体具有思想互动频繁、相互影 响大,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心理特质。而这种心理特质上的相似性,使 得大学生群体往往能够行动统一,且现今通讯、网络日益发达,高校突发事件发 生以及扩散十分迅速,如不及时处理,事件可能很快扩散到全校乃至全社会。 (二)局部放大效应明显 网络传播的完全开放性、全球共享和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