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公众参与邻避行动的动机和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公众参与邻避行动的动机和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摘 要要 对于公众参与邻避行动的研究,外学者对于邻避行动的研究,多采用个案研 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邻避冲突的相关影响因素,强调公众自愿参与,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邻避行动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国内的研究方法以个 案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着重于邻避行动的解决和应急管理;研究的背景多限定 在我国转型期国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调整等。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邻避冲突的认 识,丰富了邻避行动治理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邻避行动;国内研究;国外研究;对策措施 为了解我国对邻避行动的研究成果,笔者以国内收录期刊文
2、献最为完整的 中国知网为例,以“邻避”为检索词,以“关键词”“题名”为检索项,搜索了 1999-2014 年的全部期刊文章,共计 117 篇文章,其中学位论文 9 篇,国外研究, 从最早的 20 世界 70 年代开始出现,国内研究从近 5 年开始增多,研究者以中山 大学的何艳玲、 郭巍青等为典型代表。 从研究视角来看, 多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 对邻避现象的内涵特征、成因分析、治理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 在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及特点如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邻避行动是与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相伴生的产物,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 象,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
3、外学者立足于现代公共管理实践,从不 同研究角度对邻避行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国外邻避行动研究综述(一)国外邻避行动研究综述 “邻避”一词在英文中称为“Not In My Back Yard”,简称为 NIMBY,即 “不要在我家后院”,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 O Hare(1977)首次将此概念引入 2 学界。 邻避一词最早用来生动描述许多美国人对于化学废物和工业垃圾极为反感 和抵制的态度,随着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反对垃圾填埋场、有 毒废弃物处理厂等“污染性设施”的环境保护运动,“邻避”的概念内涵不断延 伸,邻避抗争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大,时至今日,伴随着新
4、兴技术和环保理念的不 断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邻避抗争的对象已经扩大至对收容所、戒毒中心、风力 发电设施甚至于商场,使许多邻避设施的兴建陷入无法推进的僵局,立足于这一 现实困境,西方学者对邻避行动现象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 第一,邻避行动的概念界定及定性问题。西方学者致力于研究与邻避行动相 关的邻避者、邻避设施以及邻避效应等概念的内涵界定,以此来明晰邻避相关概 念,构建邻避行动的研究基础,形成了概念上包括邻避情节、邻避设施、邻避政 治、邻避效应、邻避冲突等术语体系。在对邻避冲突进行内涵界定时,学术界对 邻避行动是基于理性的集体行动还是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产生了不同理解。非理 性派重点关注邻避行动的消极意义,将邻避抗争行为定性为选址社区居民狭隘 的、自私的、非理性的行为,并认为邻避行动会阻碍公共利益的实现,造成巨大 的政策执行成本和政策阻滞。如 Herbet Inhaber(1991)指出,邻避情结是社 区居民对不喜欢和厌恶感的公共设施所产生的排斥心理,从根本上说是,是以环 境 因素作为兴建公共设施的唯一标准 。R.W.Lake(1993)将邻避现象视为狭隘 的地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