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由于我国目前法律 体系还很不完善,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法制意识普遍较差,或有事项作为一种潜在 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或有事项会计属于不确定性会计的重 要部分,或有事项是企业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或有事项相关政策的研究, 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关于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物操作能力, 确保会计信息的完整。 财政部在 2006 年 3 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 13 号或有事项,该准则 在或有事项的确认,披露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随着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
2、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融资渠道的增多及财务关系的复杂 化,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己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潜在因素直 接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因相应损失的最终出现使企业陷入困境,导致 被兼并或破产的案例不在少数。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虽然对我国企业或有事项的会 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范,但有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试对或有事项如何确认、披露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 议,以便及时披露或有事项的风险状况,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
3、展趋势: (一)国外文献综述方面: 在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用来表达面对不确定性所持有的态度的词有两个: conservatism 和 prudence。在 19 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一些审计人员在企业破产 后常受到投资者的起诉,大部分诉讼的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对高估资产和收益 的财务报告提供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这一点被美国会计学家谢菲尔德在本 世纪初注意到,从而拉开了美国的会计界讨论谨慎性原则的序幕。而对谨慎性原 则的普遍关注,则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之后,人们认识到大危机之前粉 饰会计报表(主要表现为浮夸利润)的泛滥,导致了各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 观, 是引发大危机的一个
4、重要原因, 至此谨慎思想的地位得以确立 (李军, 2006) 。 国外文献对谨慎性原则的探讨和研究, 主要集中在谨慎性原则发展的推动力量和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支持证据两方面。 国外学者着重指出了谨慎性存在的必要性和 合理性:合理的风险预期,悲观主义比乐观主义更受欢迎和税收节约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方面: 我国早期会计文献认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 观的态度,也即在会计处理时,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不发生的能性(陈 鸣, 2005)。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 18条强调:应有的谨慎,即应对 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期,既不夸大也不回避,保证会计信息的 真 实,公允。这一提法既符合人们对风险预期的认知心理,又规范了会计术语的准 确表达。 为防范和化解风险, 企业保持适当的谨慎是完全必要的。 费伦苏 (2006) 认为在遇有不确定性情形时, 会计人员应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会计确认与计量 应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之上。 但何谓“适度”、 “稳妥合理”显然是一个很难 确定的问题。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风险面前,悲观主义 比乐观主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