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企业设备管理 1 第一章绪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整个工业生产对机电设备 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机电设备对工业产品的质量、成本、环保和安全等具有 一定的决定作用,所以必须保证机电设备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地运作,但由于 种种因素所致,机电设备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因此需要予以及时维修, 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方能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本文先分析传统机电设备维修 的不足,进而指出如何更好地维修与管理机电设备的措施,因此具有一定的实 践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仍然采取以时间为基础的传 统维修管理模式,由此导致机电设备维修时间长,开机率低,直接影响了企业 生产的正常运
2、行。 具体而言,我国传统的机电设备维修工作,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计划性定期维修,即强制性维修,不管机电设备是不是需要维修,到一定 时间就进行一次维修, 因此很难预防因随机因素而引起的故障; 二是事后维修, 即故障发生之后才采取处理对策,属于被动维修,由于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进行维修,所以难以做到彻底和完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维修 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机电设备制造过 程与维修过程彼此独立,所以缺乏信息交流与反馈。如果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 中出现问题, 不能及时反映给设计、 制造部门, 使其不能有效改进设备性能。 其 次是传统的机电设备管理是以保证生产
3、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再次是传统的设备维修与管理将经济管理 与技术管理分离开来,这与当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相矛盾,不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电设备的技术效能。 第二章机电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 程 一、 机电设备维修体制的发展过程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产生了设备 维修问题。最初由于设备简单,维修费用少,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实行事后维 修管理模式,即设备坏了才修。事后维修结果,致使停机时间增加且无法保证 机器正常和及时使用,影响到生产任务完成。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 出现了流程生产和简单流水作业,生产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设备,事后维修管 理所
4、造成非计划停机就成为突出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应该积极地设法预防设 备故障。 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包括武器装备系统在 内设备维修管理模式问题。50 年代初期,由于设备故障造成停机影响了成品交 货期,以及因紧急排除故障所需支付突击加班费用等,使得美国企业不得不考 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设备修理和维护工作。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有计划预防维 修可以减少设备故障,节约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结果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 概念。之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又针对预防维修存在着既有过剩维修 2 又有维修不足问题,将预防维修制度发展成为生产维修。生产维修除了坚持日 常保养外,还包含以下 4 种主要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 预防。针对不同设备及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维修方式。预防性维修和计划 预修是以时间为基础定期对设备进行大规模检查与修理。 自 20 世纪 70 年 代中期开始,科技进步促进工业领域以前所未有速度发展,现代化设备向大型 化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上述特点除带来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