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习总结实习总结 首先,很感谢学校能给我们一个到峨眉实习的机会,而我们也知 道这次实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 20 天的实习我们确实学会了不少东西,说实话,没来峨眉实习 之前,我们确实太稚嫩了,仪器的对中整平我们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很 多东西不懂原理,只会操作,而这样的操作也缺乏理论的基础,上手 很慢。每次做内业时,我们都需要看书,说白了也就是不懂原理,照 搬照抄书上计算公式的固有模式,虽然能够计算出结果, 但是实际应 用性却不强。但是这 20 天的实习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很多 东西也有了很多自己的领悟。 老师给我们选的地形包括一部分山,高差 20 多米,这样的地形 对于我们很少实践的
2、*孩子来说是十分锻炼人的,第一天到了(7 月 10 号) ,我们检校仪器,选点。学校给我们提供的仪器是全新的,感 觉很舒服。在选点时,经过碎部测量后的反思,我们才发现我们控制 点选的太过于有局限性,控制点的选取需要满足 5条(便于测角,测 边,便于测绘地形,边长不悬殊,不易被破坏) ,但我们在选点的时 候只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 把全部的重点都放在了两点通视上而忽略 了其他的因素, 这导致我们在以后的碎部测量当中很吃亏,很多碎部 点难以看见,导致引了多条支导线,降低了精度。这也给了我们一个 经验:我们在测量之前,一定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不能急于选点,急 于测量,而导致最终的进度变慢,多花点时间放在
3、踏勘选点上,没有 耽误太多的时间。 然后我们进行了四等水准的测量,先从山上引了高程下来,测了 一个往返。然后又进行了闭合水准的测量,这个过程中我立了尺,记 录了数据,也参与了测量读数,感觉自己确实有了一个全新的提高, 以前对仪器的原理摸的不是很懂,导致整平这个过程比较慢,看到气 泡的偏向总是胡乱的调,如果运气好,会调的比较快但是如果运气不 好就怎么调也调不平。 有了这次实习提供的机会, 我又仔仔细细的把 书上的文字“抠”了一遍,理解了整平的原理,知道气泡的偏向代表 了什么, 这样就使每一步的操作目的性更强, 从而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从工作的成果来看,我们的四等水准测量还是精度很高的,一个附和
4、水准,行进的前后视距和大约有 500 米,误差只有 3 毫米。而我们的 闭合水准测量的高程闭合差也只有 1.2厘米,这和我们组员的严谨态 度是分不开的,我们用扯红线的方法,尽量使前后视距相等,从而减 少 i角误差等等误差,从而使我们的测量结果更精确。其实四等水准 测量对于我们来说难点在于山上的部分, 山的坡度很大, 大约在 45 -60之间,而我们的水准尺只有 3 米长,也就是说我们在山上大约 5 米就要架一站,这大大加多了工作量。而且我们的水准测量当中有 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扶尺, 我不知道这种比较原始的扶尺方法是否还 广泛的适用于当今的测量工作,但是因为人体的原因,总是会抖,但 是水准尺扶不
5、正的误差是很大的,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数据难免不准, 我在想,水准尺能不能有一个简易的固定装置(类似于三脚架,但不 用架,一立就可以的那种)来配合现有的圆水准器实施水准尺的较为 精确的整平且使竖尺人员没那么累, 这样就可以的提高工作的精度且 使工作量更为轻松一点。 四等水准的测量完毕之后,我们便进行了导线的测量,导线的测 量可以说是我们最熟悉的一项工作, 在测量大赛中我们的重头戏也在 于此,其实在所有的测量工作完成之后(包括测碎部) ,我们才真正 理解了控制点选取与测量的重要性, 控制网是所有的基础,如果控制 点的测量的不够精确, 就会使整体的地形有一定的变形, 影响准确性 与美观性。我们的控制点
6、选取了 11 个,与其他组相比我们选取的控 制点还是略微多一点,但是最终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每一站中,我 们都在反复的进行对中整平,盘左盘右,调焦瞄准读数,这项技能逐 渐在锻炼中变的更加熟练,也使得我们的信心更足。关于全站仪的对 中整平, 以前我也有与水准仪整平一样的问题,但是经过精读所蕴含 的原理之后,操作也不再是那么盲目。 关于全站仪的对中我觉得我有必要再谈一下我的想法, 四川地区 多为阴天,对中时的视野经常十分暗(尤其山地,有各种遮挡),而且 架好仪器后再对中使得脚架很沉不方便往对中点上移动, 所以我觉得 在脚架上可以做文章, 脚架上可以安装一个三棱镜,这样的话架脚架 的时候直接就对中了, 再整平就比较快了, 本来想过内置灯泡使视野 更亮,但这样无疑增加了成本,这就得不偿失了,这样的话在市场上 不会流行。导线工作我们做的比较辛苦,饭都是在场地解决的,但是 有了整体进度的保证我们还是很愿意的,最终的导线角度闭合差为 -26,在范围内。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为一万零二百零七分之一, 也按照实习大纲保证了二级导线的精度, 这为我们后续的碎部测量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碎部测量看似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