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西部地区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 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为例 选题目的:宁夏灵武市地处宁夏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素有“塞 上江南”之美誉。全市总面积 4639 平方公里,总人口 23.7 万, 其中农业人口 12.2 万人,占总人口的 51.5。 灵武市崇兴镇 位于灵武市南 5 公里处,辖区 12 个行政村, 耕地 4.6 万亩,人口 44046 人,到 2004 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达 4.1 亿元,农业总产值 1.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150 元。 为此,本文以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乡村治理的现状及发展 为研究方向,为当前西部地区乡村治理提供现实和理论意义。并以此 为目的展开调查研究
2、。 选题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被党中央 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就是解决好乡村治理问题。 县和乡镇两级政府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 织,对推动和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乡镇政府作 为农村政权末梢,处于体制冲突和矛盾焦点之中。因此,乡镇政府如 何与县级政府实现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挑战,对 于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 一、 当代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 乡村治理作为一个概念,在 1990 年末开始被国内学界使用,不 久即流行起来。 乡村治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公共权力问题上,这是与 当代中国乡
3、村治理研究兴起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 与人民公社解体和村 民自治的推行有关。人民公社解体后,如何重组中国农村基层社会, 成为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到 1980 年代末,推行村民自治已经成为 各方面的共识。如何具体实施村民自治,在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 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成为学界的理想研究课题。在这个背 景下,1990 年代,国内以从事政治学教学和研究为主的一批学者开 始关注村民自治,并进入农村第一线,研究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实践 的过程与机制,从而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了一起。 这时,村民自治便难以概括学界的研究。学界开始使用“村治” 这一词汇,来
4、概括国内学界 1990 年中期以来以村民自治为中心的农 村政治社会研究。 “村治”一词可以读作“村民自治” ,也可以读作“村级治理” , “治理”是一个目标向善的多主体行动过程,较“村民自治”的涵义 要广泛得多。在很短的时间内, “村治”的涵义就由“村民自治”为 主变成了“村级治理”为主;由村民自治扩展而来的“村治”研究, 就逐步容纳进了较之前多得多的内容; 并且, “村治” 的涵义还由 “村 级治理”进一步扩展到“乡村治理” 。 随着由村民自治到村治再到乡村治理及其基础研究的延伸, 越来 越多的相关研究被纳入到乡村治理的范围中来。也因此, 乡村治理研 究逐步由开始时的政治学界跨入到社会学、
5、人类学、 法学、 历史学 (尤 其是区域社会史)乃至经济学等学科之中, 乡村治理研究成了一个问 题导向的研究领域,有了相对独立、固定的问题意识。 在由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的推进过程中,从村治立场看, 发生了 几次甚为重要的学科融合。一是 1990 年末,王铭铭等人出版的人类 学著作社区的历程 ,给了研究村治学者的全新视野,为村治的田 野调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二 1990 年末,苏力的法治及本土的 资源 ,使由“政治学研究下沉”而来的村民自治研究,开始摆脱政 治学常见的价值偏见。三是孙立平等人在 1990 年后期倡导的“过程 事件分析” ,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学的理论资源;四是 2000 年前后,
6、在田野调研中发现了曹锦清所说的“农民善分不善合”的问题;五是 村治研究必然会面对同样政策在不同农村地区实践机制和后果的区 域差异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以区域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 经济社会史研究,为村治研究提供了现成的成果, 也提供了研究的方 法。 人类学对乡村治理研究的贡献还在于, 它站在农民立场看问题的 视角,使乡村治理研究有了一个造福利于大多数农民的善治目标。因 此, 农民的日常生活甚至其精神生活成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研究 的重要方面。 以上描述的乡村治理研究,并非中国乡村治理研究的全部。 从纵 向看,主要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以吴文藻、费孝通为 代表的社会学本土化派,以毛泽东、陈翰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派。 而在 20 世纪初开展的大规模的乡村研究与建设实验,为当代的中国 乡村治理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 从横向看,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这些研 究有助于加深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状况的理解, 并充当乡村治理研究 的学术资源。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资源很多, 如社会科学一般理 论研究、农村政策研究、乡村建设试验、社会调查案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