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1.工程质量控制的背景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低劣的工程 质量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为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务院 1984 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 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精神,我国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步 建立了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各地、各部门相继成立了建设工程质量监 督机构。十几年来,这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 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大,目前的监督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社
2、会发展 的要求,暴露出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政府监督机构应在监督制度中扮演什 么角色、第三方监督机构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如何做到与 时俱进且易于执行等。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健康发展,急需进一步 探索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制度。 2.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与目的 (1)改革完善政府质量监督是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维护公众利益的需要。目 前广州市,乃至我国在建设质量监督的管理、作用方面,还不能适应建筑业高 速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还不能达到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建设质量监督工 作的要求和期望, “豆腐渣”工程时有出现,建筑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损害了公 众利益,影响了社会和谐。
3、 (2)改革完善政府质量监督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近年来,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业也呈 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建设生产经营单位的经济成分发生了变化。单位的经济成 分、组织形式、承包方式日趋多样化,由国有、集体经济成分,变为国有、股 份制、私营、外商投资、个体工商户并存的形式。二是建设工程投资主体发生 了变化。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私人和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三是建设工程的市 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四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发生了变 化,原先的施工企业从人员到设备都是自己的,现在的人员通过劳务分包的形 式解决,设备通过租赁的形式解决。五是
4、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很多新技术在建 设工程上得到了应用,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安全技术、劳动技能、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方面的新要求。六是新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施工难度不 断加大,引发了新的危险因素,提出了新的质量控制要求。这些都要求加快监 督工作改革进程,探索更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更有效地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 作,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改革完善政府质量监督是建筑行业管理国际化的需要。国际经济一体化 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加入 WTO 后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国际化接轨 要求我们改变、完善现有模式,确立符合国际惯例、法治健全的游戏规则。 3、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
5、内对该课题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在 1984 年以前,国内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领域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基本上是 空白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推进,以 1984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建筑 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作为标志,国内在该课题的研究 与应用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我国建设工程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来看,受两种主流思想的影响较 大。 1、第一种思想是:强化政府职能,用“有形的手”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进行监管。这种思想在 1984 年2000 年间起主导作用,在这一阶段,各级 政府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国家相关政府统一制定 相关监管条例和规定,由这些机构强
6、制执行,政府的监管机构通过深入到建设 工程的每一个工作细节来保证质量;在安全监督方面,实行施工许可证制度, 由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向施工队发放施工许可证,要求监督员定期、不 定期地开展各专项安全整治活动。这种思想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 2、第二种思想是:强调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立法职能,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对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管。 这一思想在 2000 年以后, 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 后起主导作用。这种思想的主要观点是,转化政府监管机构的职能,强调政府 的立法职能和宏观管理职能,建立良性的市场机制,用市场力量对建设行业进 行规范和监督。这种思想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 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是: 在建筑质量监管方面,2000 年 1 月 30 日,国务院发布施行建设工程质量 管理条例 (第 279 号令) ,明确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 和环境质量,主要依据是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主要方式是政府 认可的第三方强制监督,主要内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