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设设 计计(论文)(论文) 第 1 页 共 46 页 1 1 前言前言 维生素 c(vitaminC,以下简称 Vc)又名 L- 抗坏血酸(L- ascorbicacid) ,是一 种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Vc 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在新鲜水果、蔬菜和动物肝脏 等中的含量尤为丰富。 绿色植物能够自己合成 Vc, 而人和许多动物由于肝脏中缺少一种 古洛内酯氧化酶,因而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 1.1 1.1 维生素维生素 C C 的理化性质的理化性质 1.1.1 维生素 C 的结构 维生素 C(Vitamin C) ,简称 VC,又名抗坏血酸(Ascobicac
2、id);分子式:C6H8O6, 分子量 176,结构式见图 1。 图 1 维生素 c 结构式 1.1.2 维生素 c 的物理性质 维生素 c 纯品为白色单斜晶系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酸,久置色渐微黄。易 溶于水,略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氯仿。它是一种不饱和的多羟基六碳化合物,以内 酯形式存在,在 2,3 位碳原子之间烯醇式羟基上的氢可游离出来,故具有酸性。维生 素 C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故极不稳定,容易为热或氧化剂所氧化,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 尤甚;光、微量重金属(特别是 F 2+、Cu2+)或荧光物质(如核黄素)更能促进其被氧化。微 量金属元素对维生素 C 的氧化分解的催化作用,以铜离子为
3、甚,其顺序为 Cu 2+Co2+Mn2+Zn2+Fe2+。在低于 pH55 的溶液中,维生素 C 较为稳定;所以提取维生素 C 时,草酸和偏磷酸是较好的稳定剂。 1.2 1.2 维生素维生素 c c 的来源的来源 维生素 C 是简单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与单糖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植物中含有抗坏 血酸氧化酶,能催化维生素 C 氧化1,维生素 C 广泛分布在植物组织中,新鲜水果及 本本 科科 毕毕 业业 设设 计计(论文)(论文) 第 2 页 共 46 页 蔬菜中含量尤多。多数哺乳类和禽类也都能由葡萄糖合成足够数量的 L-抗坏血酸。但 人、豚鼠、猴子、蝙蝠、某些爬行动物及大多数人工养殖的鱼类甲壳类体内
4、缺乏古洛糖 酸内酯氧化酶, 不能将古洛糖酸内酯转化成 L-抗坏血酸,不能生物合成维生素 C, 动物 体内贮藏维生素 C 量不大,它们必须经常从环境或食物中摄取维生素 C 补充2 。维生 素 C 广泛存在于新鲜水果及绿叶蔬菜中,尤以猕猴桃、板栗(生) 、草莓、橘子、刺梨 及辣椒等含量丰富。中草药如醋柳果、苍耳子等也含有很多维生素 C。 1.3 1.3 人体对维生素人体对维生素 c c 的代谢的代谢 食物中的维生素 C 可通过简单扩散或主动转运迅速自胃肠道吸收。 维生素 C 的吸收 率随摄入量增加而相对减少,如摄入 100mg 以下几乎 100%吸收,若摄入 200mg 仅吸收 70%。现在医学及营养保健专家主张小量多次的服用各种维生素 C 含片, 研究成果表明 每日可以达到 500-1000mg 而无任何毒副作用。水杨酸类药物可抑制维生素 C 在胃肠 道的吸收,增加维生素 C 的排泄,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应注意维生素 C 的补充;而生物 类黄酮、钙和镁同时作用,可使维生素 C 发挥最大功效。 与其它众多的水溶性维生素不同,有少量维生素 C 贮藏在体内, 人几周内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