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 施拉姆作为研究传播学的泰斗, 他的书对于初学传播学的人来说就非常有 价值。特意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无它,更新一下对传播学的理解罢了。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过程。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每 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涉及到传播。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 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于是施拉姆就通过阐述语言文字的产生讲述大 众媒介的产生,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致于很难设想要是 没有传播我们将 怎样生活。 施拉姆认为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 系的。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
2、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 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作出反应的机会。 语言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一面我们观察世界的透镜,以及把我们从感觉 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意义加以编排存档的系统。 任何文化处理来自某种特定经历的 信息的需 要,一定在某种程度上确定哪些语言形式在发展。人们处理信息的需 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譬如手指的动作我们汉语中有“抓、挠、搔、 捏、戳、捅”等 表达方式,而英语中就比较单调,没有这么多单词形象地表达 不同的意象。 人们是根据传播的媒介和传播的讯息来选择传播的途径,他们肯定是选择 最能充分满足需要的途径,而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则选择能够最 方便而迅速 地
3、满足其需要的途径。这也是广播经久不衰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在 电视网络盛行的时代,广播这一媒体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事实上还是有很多 人在听广播。司机 学生们选择广播因为它是满足他们信息需求最方便最简捷的 方式。传播媒介的选择是否容易获得要看我们生长的地点,我们的经济能力,以 及我们的文化传统对我们 的制约如何而定。而同一媒介不同的人使用的目的也 不一样。所以电视台才会有各种频道出台,杂志也有专业性的,满足不同人的需 求。我们寝室 4 个人看报纸关注 的东西就不同,这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需要获取的信息业就有差异。 施拉姆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最初的两级传播论究竟错在哪
4、里。我觉得都很有 道理。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消息才通过口头方式传播。接触面广 的人无须有任何专业技能也可以传播大量知识。 因此舆论领袖的观点过于简单化 了。 五十年前许多人相信一种“皮下注射”式的传播理论,他们认为只要能使 用全能的大众媒介,他们就能把概念和信仰“注射给”传播对象来直接控制行 为。事实上这 是不正确的,受众完全可以选择不接受信息。施拉姆通过讲述一 个名叫胡安的西班牙血统美国学生的故事, 让我们对传播某种信息出错的情况进 行思索,得出了胡安 和老师在他们使用的符号方面出了问题的结论。符号是人 类传播的要素,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 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 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它 们同符号本身代表的东西所引起的反应相似,但不是完全一样。共有的是符号, 而不是含义,所以才会有文化差异 的产生。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 的意义,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避免闹出笑话。 通过对媒介财源的论述使我们了解到报纸广播的成本和利润, 年龄和教育程 度同选择电视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