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不断普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越来越显著,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 主要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内涵、特征、负面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应对乡村旅游负面效应的策略 包括: 坚持科学发展观, 提高综合接待能力, 鼓励和支持社区参与旅游活动, 加强监管力度。 关键词:乡村旅游 负 面效 应 应对 策 略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乡村旅游是指在城市边缘的郊区和远离城市的乡村,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 光、文化景观、农事活动和传统的风土民情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 场,融观赏、学习、参与、
2、购物、娱乐、休闲、度假等于一体,以满足旅游者回 归自然、求知求新、体验参与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拓展旅 游空间、 推动现代旅游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扶贫致富及促进城乡交流、 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发展至今,在我国迅速升温。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透露出负 面效应,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文化性、生态性、体验性的特征。 1、乡村性。包括资源的乡村性、景观的乡村性、范围的乡村性和经营的乡 村性。乡村旅游的资源是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和文化事象,包括以农业生产为
3、核心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以及民俗文化资源等。乡村旅游的景观是 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人文景观与 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活动强度较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乡村景观的核心 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风 光。乡村旅游以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农业生产及其环境为基础开展活动,其范 围限在乡村地区。就我国而言,应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市的城市市区和县城以外 的广大区域,包括城市郊区、建制镇及其它农村地区。但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 毫不相干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特殊环境保护地带开展的旅游 不属乡村旅游的范畴。乡村
4、旅游的资源丰富多样,而其产权大多归集体或私人所 有,这使得乡村旅游具有小规模和分散经营的特点。显然,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 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远离尘嚣,真切体验,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2、文化性。乡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性使其成为旅游资源,相反,乡村是由 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文化特点而变得富有魅力。 现代社会已进入工业文明和后 工业文明时期,而传统农业文化还基本保留在乡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文 化无论在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与工业文化存在巨大反差。 而最突出、 最直观的是乡村地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以及生活工作的休闲性和丰 富性。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
5、、真实、自然”的独 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 市国际化、信息化和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 色和归宿。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传统文 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至关重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将传统文化、农耕文 化和民俗文化自然真实地融汇到旅游产品中去, 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实 践。 3、生态性。乡村是较少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地区,传统农业仍是大部分乡 村地区的主要产业。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 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
6、人合一”的精神本质。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之一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动机是逃避城市 现代工业社会的拥挤、喧嚣和紧张,回归大自然。因此,生态性是乡村旅游的重 要特点。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其生态特性,尽可能不破坏原 来的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体验性。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具有城市居民消费和短距离的行为特征, 也有跨区域的长线旅游。乡村旅游的市场与行为取决于乡村旅游地的资源类型、 特征以及区域组合。从乡村旅游行为体系看,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 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着重强调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 二、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 1.造成乡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一,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随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的增加,会产生 各类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例如:乡村旅游的普及,大量游客借助 于各类交通工具向乡村地区涌入, 交通工具的频繁使用, 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 造成乡村旅游接待地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各类旅游设施排放的污水,会造成水 体污染;由于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