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姓名: 张 三 专业班级: 论文名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指导教师: I 目录 一、导 论 1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概述. 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 . 2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层次 3 内在心理层次 . 3 外在行为层次 . 3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 . 4 认知能力 5 独立生活能力 . 5 学习能力 5 人际交往能力 . 6 应对挫折能力 . 6 实践能力 7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7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分析. 7 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 7 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主要不足 8 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及分析 9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分析 11 大学生学习能
2、力的再认识. 11 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分析.1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分析 .14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 15 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及分析.16 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16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表现 16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分析17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17 大学生实践能力弱的原因.18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的启示 .19 改变教育观念 20 注重大学生的参与性20 加强适应教育 20 II 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21 强化认知训练 .21 学校教育层面 21 加大“三自”教育力度 .22 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23 加强人
3、际沟通 .23 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24 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 .25 五、结束语 .25 III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摘 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 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 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 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 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 强化认知训练
4、,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 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 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 而最终促使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实践性教育、应变能力 大学生适应能力研究 1 一、导一、导 论论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 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
5、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也是创新时代, 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适应社会的素质要求更加迫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年)指出: “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之中,加强学 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 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
6、会生活的 能力。 ”1999 年 6 月,李岚清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和一再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而社会适应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承受并克服困难和挫折、 失败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减轻和排除精神压力,有效地防止心理失调,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 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 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 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取有效 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