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二章 XXX 隧道设计 1 设计基本资料 1.1 设计依据标准和规范 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D70-2004 2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F60-2009 3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50218-94 4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026.1-1999 5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 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 7 地下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李志业 曾艳华主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8 隧道工程 (第二版)上册 王毅才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 9 地下工程施工技术 (新 1 版) 姜玉松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0 混凝土结构设
2、计原理 (第 2 版) 沈蒲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车速:60km/h 车向:双向 起讫桩号:K8+280+ZK11+505 隧道全长:3225m 净高:5.0m 净宽:10m; 断面形式:单圆心 衬砌方式:复合衬砌 洞门形式:翼墙式 纵坡类型: “人”字向坡 坡率:2.2% 无超高 2 1.3 工程概况 XXX 至XXX二级公路起于常张公路阳和互通 A匝道终点与县道X007线的平交口 处,终于黄龙洞东 0.7km 处接 S306 线,途经杜家岗、石家咀、杨家坪、顶牛溪、梨子 坪、河口村,路线全长 15.7km。 XXX 隧道起点桩号 K8+280,
3、终点桩号 K11+505, 全长 3225m; K8+260K10+110 记 为隧道南段,K11+110K11+5 记为隧道北段;K8+280K8+365 记为隧道进洞口段, K11+480K11+505 记为隧道出洞段。隧道进口段埋深区于 2-20m 间,出洞口段埋深区 于 015m间,洞身段埋深区于 10570m间。 1.4 工程地质条件 1.4.1 地形地貌 XXX 隧道地处湘西北武陵山脉腹地,为低丘陵及发育其间的河谷阶地地貌。山脉 走向自南西向北东方向逶迤展布,山峰陡峭兀立,构成鳍脊状山岭,山岭最高处为土福 界,高程 954.8。隧道穿越的溪谷两岸断续分布有二三级洪(冲)积阶地,宽度
4、十余 米百余米。 1.4.2 水文气象 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 16.8,多年平均降雨 量1388mm (最小1096mm, 最大2093mm) , 降雨集中在48月, 年蒸发量9701400mm。 1.4.3 地层岩性 隧道区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泥盆系及志留希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 1第四系: 分布于进、出洞口地段,岩性为填筑土、种植土、亚粘土及碎石类土。 (1) 填筑土:分布于隧道进、出洞口前的村级公路上,结构稍密-中密,厚度较小, 一般 0.82m。 3 (2) 种植土:暗褐色,厚度一般仅 0.30.6m。 (3) 亚粘土:黄褐色,稍密,硬塑状,土质不均匀,
5、下部夹有砂岩、页岩强风化角 砾、块石,层厚 0.78m。 (4) 漂石、漂石夹块石:色杂,粒径一般 0.20.5m,含量 5080%不等,次棱角-棱 角状,充填物为粉土及角砾,稍湿-饱和,结构松散-中密。 2. 泥盆系 主要由石英砂岩、砂岩组成,灰色、浅灰色夹灰黄色、深黄色,细粒结构,中厚层 状- 厚层状结构,夹泥质砂岩、粉砂岩或砂质页岩薄层。强风化层厚 1.70m左右,以下 为弱风化石英砂岩岩性坚硬,岩石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 101-108MPa,垂直或斜 交层 理的节理裂隙较发育,其产状 122 71 与 48 87 ,成共轭裂隙(X 型) 。据区域地质 资料,该层厚度600m。主要分布于
6、 K9+300 左右(地表以北,推测在深部隧道部位 桩号 K10+110 左右以北) 。 3. 志留系: 岩性为浅灰色、青灰色页岩,砂质页岩,夹砂质泥岩,均为软质岩。岩体中节理裂 隙发育较发育,以顺层裂隙为主,次为垂直或斜交层理的裂隙,裂隙多为紧闭平直, 充填泥质。 1.4.4 地质构造 本区区域构造处于湘西北区东岳观三官寺向斜南西部转折端,拟建隧道段构造总 体呈单斜构造,岩层倾向西北(312 344 ) ,倾角 13 23 。区内未见大的断裂构造 与褶皱构造,仅有节理裂隙构造,各岩层间整合接触与假整合接触,只有白垩系、第四 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本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缓慢上升,山间河流深切侵蚀,形成“U”字型 (志留系页岩区)和“V”字型(泥盆系石英砂石、砂岩区)峡谷及山间溪(沟)谷洪 (冲)积基座阶地。 1.5 水文地质条件 4 1.5.1 地表水 隧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南部的阳河溪谷与北部的王潭谷溪,水量丰富。 1.5.2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