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 1 章 绪论 1.1 立体交叉的发展 上世纪 20 年代初,新建城市中构思采用多层、空间交叉的高效快速交通系 ,就已 在国外提出并建成。美国在上世纪 20 年代就开始修建立体交叉,1928 年美国在新泽西 州的两条道路交叉处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公路立体交叉。该立体交叉为全苜蓿叶式,平 均每昼夜通过的交通量达到 62500 辆,高峰小时交通量达 6074 辆。1930 年又在芝加哥 建成了第一座拱式立体交叉桥,到 1936 年已建成 125 座立体交叉桥。1931 年到 1935 年,瑞士在斯德哥尔摩建成了著名的斯鲁先立体交叉,该立体交叉采用了 3 个小环道的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解决交通问
2、题。德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即开始修建高速公路,战 后继续修建,其标准和质量之高是举世闻名的,由于高速公路是不收费的,因此,从 1935 年开始修建了大量的苜蓿叶式或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这种立交只需修建一座 跨线构造物,匝道可以用土方填筑,降低了造价,而且适宜于分期修建,使部分苜蓿叶 式立体交叉易于改建为全苜蓿叶式立体交叉。1936 年,加拿大在安大略省别尔里格顿 城附近的公路上建成第一座三路喇叭式立体交叉,1937 年在克列奇特港城附近的米德 尔-鲁乌德公里与 10 号干线公路相交处修建了一座全苜蓿叶式立体交叉,1938 年又在 阿尔里格顿城附近建成了第一座四路环形立体交叉。二次世界大战后
3、,随着汽车保有量 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时空观的转变,要求运输方式的快速化,使高速公路应运而生。 由于传统的平面交叉不能适应高速公路特性的要求, 代之而起的是空间立体交叉的交通 分配模式。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美、英、法、德和日本等国开始大量修建高速公 路,立体交叉向多层化方向发展。进入 60 年代,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加拿大、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大量修建立体交叉的行列。到目 前,各国陆续修建了大量的立体交叉,并逐步地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比如,美国 国土辽阔,立交形式众多,日本国土狭窄,近 70%的立交形式是喇叭形或组合喇叭形; 英国则以环形立交为主
4、, 特别是小环岛立交。 国外立体交叉正向着多层定向式方向发展, 比如 X 形定向匝道立体交叉。 相对来看,我国修建立体交叉起步较晚,首先是从解决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问题 开始的。1955 年武汉在滨江路上建成了第一座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1956 年,北京 开始在京密引水工程滨河路上修建第三座部分苜蓿叶式立体交叉。1964 年,广州市在 大北路修建成第一座双层环形立体交叉, 该立交在 1986 年有改建为三层环形立体交叉。 从上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北京市在二环路上先后修建了十几座立体交叉,例如,西直 2 门三层环形立交、二环路上的建国门立交和复兴门立交。进入 80 年代后,随着我国改 革开
5、放政策的步步深入, 经济的快速增长, 全国各地纷纷修建高速公路和环城高速公路, 1984 年 12 月动工、1988 年 10 月建成通车的沪嘉高速公路,是我国大陆第一条最早建 成通车的高速公路。 1984 年 6 月动工、 1990 年 8 月建成通车的沈大高速公路, 长 375km, 为我国大陆第一条最长的高速公路。到 1998 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 6258km, 在这些公路上修建了大量的立体交叉。北京市三元立体交叉、沈大高速公路大石桥立体 交叉、天津中环线中山门立体交叉、广州市区庄四层环形立体交叉、大连市萨大路立体 交叉、鞍山市解放路立体交叉、北京市四元立体交叉,以及上海延安中
6、路立体交叉、延 安西路立体交叉、 浦东新区龙阳路立体交叉和罗山路立体交叉等都是我国立体交叉高水 平发展的典范。 我国立体交叉的规划与设计, 尽管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 从整体来看,立体交叉正在向形式简洁、功能齐全、线路平顺、流畅美观、施工方便方 向发展。要求跨线构造物材料轻质、高强、便于连接。规划设计将全面合理。利用智能 型 CAD 技术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线性设计向灵活、方便的曲线型设计方法转变。施工 向快速简便、工业化制造的方向发展。这些方向将是我国立体交叉发展的趋势。 1.2 立体交叉的作用、组成及特征 立体交叉的作用、组成及特征是了解立交桥最基本元素,做设计的最重要的首先应 该从最基本的开始。 1.2.1 作用 立体交叉是两条或多条路线,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的连接人工构造物。互通式立 体交叉两条道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并用匝道连接起来的人工构造物。它的作用。 (1)保证交通安全 立体交叉实现了线路上的空间分离,消除或大大减少了交通流线之间的相互干扰, 保证车辆的流畅,安全行驶,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 (2)提高行车速度,减少时间延误 车辆通过平面交叉路口,受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