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 一、影响小学生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一、影响小学生个体发展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家庭是 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 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 1.父母的文化修养。这是影
2、响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家 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决定的。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 由其文化修养决定的,而不同的职业又决定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决定着家庭的物 质生活条件。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儿童的 期望水平等。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 2.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 的个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已被多方面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所证实。 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研究指出,
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 即(1)民主的或 宽容的;(2)权威的或独断的;(3)放纵的或溺爱的。第一种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 不仅予以保护,而且给予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给予合理的满足,又加以一 定程度的限制,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大 多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谦虚有礼貌,待人和善诚恳等。第二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统管 了孩子的一切方面,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自由的余地,一举一动必须受到大人的限制。一旦 孩子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父母便严加指责,甚至予以“武力制裁”。在这样的教育条件 下,很可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常常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4、。同时,经常挨打骂的 孩子,其性情可能变得暴躁或倔强、任性。第三种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 百依百顺,或者相反,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一般 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 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的影响,高玉祥先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作了 个概括,我以为这一概括较为全面具体,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影响父母的 孩子的个性态度支配的 消极, 缺乏自主性, 依存的,顺从干涉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稚的娇宠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拒绝的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不关心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冷酷的,自立
5、的专 横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依存的,服从的民主 协力的,独立的,坦率的,社交的 3.家庭关系状况主要指感情气氛。家庭感情气氛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 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气氛是由家庭成员共同酿成的,但主要是受夫妻关系决定的。因为 就现代家庭结构而言,小学生一般都是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在核心家庭中,尽管还有亲 子关系等,但这些关系都是由夫妻关系决定的。如果夫妻关系十分和谐,夫妻双方就都乐 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来培养、教育孩子,亲子关系也就相当和谐,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这 样的家庭气氛一般都是十分温暖融洽的。生活在这种家庭气氛中的小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 安全感和幸福感。由此就非常有利于小学生形成
6、良好的个性,并使之向理想的社会化方向 发展。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夫妻反目,感情恶化,关系紧张,夫妻双方都没有心思和精 力去照顾孩子,有时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逼孩子亲近自己,疏远对方。生活在这种环境 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而且缺乏安全感。这都会给儿童的社会适应 和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家庭生活条件。作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间接因素,家庭生活条件同样是十分重 要的。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就可以为孩子购置更多的发展资料(如书籍、报刊、 智力玩具、学习机等等),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观光,扩大儿童的视野,加速其社会化 的进程。不过,父母在为儿童购置发展资料时,必须有选择地购买,而不能滥购,否则, 一方面孩子应付不过来,另一方面对那些东西不珍惜。而且,有些东西甚至可能给孩子带 来消极影响。 二、二、家庭教育存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在的误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和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学校、家 庭和社会对此都负有重要责任。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