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筑钢化玻璃的分析与检验建筑钢化玻璃的分析与检验 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 班级: 分析 101 学生姓名: 周天 指导教师:王老师 孙老师 完成时间:2019 年 6 月 29 日 摘摘 要要 钢化玻璃是一种预应力玻璃,为提高玻璃的强度,通常使用化学或物理的 方法,在玻璃表面形成压应力,玻璃承受外力时首先抵消表层应力,从而提高了 承载能力,增强玻璃自身抗风压力,寒暑力,冲击力等。 随着产品的种类及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 现在钢化玻璃的应用范围也随之 变的越来越广泛。根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钢化玻璃的认证要求,所以关于钢化 玻璃的质量安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钢化玻璃不存在化学分析,主要是物理性质
2、的检测,其中包括外观检 验、尺寸检验、弯曲度检验、碎片检验、硬度测试、抗冲击性等性能检验。 因此关于钢化玻璃物理性质的检测,正是我这个论文的根本出发点。 关键词: 检验项目;检验要求;检验方法 绪 论 光阴似梭,大学二年的学习一晃而过,为具体的检验这二年来的学习效果, 综合检测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除了平时的考试、实验测试外,更重要的是 理论联系实际,即此次论文的课题为钢化玻璃的分析与检验。 本课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广泛, 。它能加强对化学分析与检验原理的理解, 同时锻炼对不同事物的分析能力。钢化玻璃是新型的环保材料,研究它有助于对 于环保的贡献,同时钢化玻璃对于未来建筑有重大的影响。 第1章
3、 钢化玻璃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钢化玻璃国内外现状 物理钢化玻璃(也称聚冷强化玻璃)发明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是采用垂 直吊挂式钢化炉生产,到 1975 年才在芬兰出现第一台水平辊道式钢化炉。化学 钢化玻璃(也称表面离子交换玻璃)发明于 1966 年。钢化玻璃发展较快,产量较 大的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几个汽车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钢化玻璃生产 起步最早,1972 年的产量已达到 2 950 万 m2,1996 年增加到 7 6121 万 m2, 平均年增长为 40。日本从 20 世纪 40 年代才开始小批量生产钢化玻璃,到 1961 年的产量仅为 1438 万 m2,19
4、91 年达到鼎盛时期,产量高达 3 9314 万 m2,平均年增长率为 117,从 1992 年起产量有所回落,基本在 3 1003 400 万 m2 之间波动,2000 年产量为 3 3122 万 m2。 钢化玻璃主要用于汽车工业, 从近些年的使用情况看,大有向建筑业发展的强力趋势。资料表明,美国 1996 年供建筑使用的钢化玻璃已占总产量的 386。日本 2000 年建筑用钢化玻璃 236 9 万 m2, 占当年钢化玻璃总产量的 7 2, 占当年钢化玻璃使用量的 6 8 (由此看出日本钢化玻璃的总使用量比总产量高,需要小量进口来满足需求)。我 国钢化玻璃的开发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
5、代,1951 年沈阳玻璃厂与建材研究院 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物理风冷钢化玻璃,1955 年我国自行研究的吊挂式平 钢化玻璃电炉在上海耀华玻璃厂和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先后建成投产。70 年代末, 洛阳玻璃厂率先引进比利时吊挂式钢化玻璃生产线。1953 年由沈阳玻璃厂试制 出化学钢化玻璃并批量生产。秦皇岛耀华玻璃厂在 1983 年建成一条完整的化学 钢化玻璃生产线。8090 年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水平辊道式钢化玻璃 生产线及少量的吊挂式设备,并于 90 年代末自行研制成功水平辊道钢化玻璃生 产线。目前,我国拥有 150 多家汽车、建筑及家用钢化玻璃生产企业,各类钢化 玻璃生产线 300 余条,
6、年生产能力约 7 000 万 m2。 目前,钢化玻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得比较广泛。有些大城市的建 设部门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对本地区使用安全玻璃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近几年,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钢化玻璃的使用量大大提高,国内钢化玻璃生产线的 数量也迅速地增加。 1.2 钢化玻璃的发展趋势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等都将 保证国内市场对玻璃产品的中长期需求增长趋势不变。随着建筑、汽车、装饰装 修、家具、信息产业技术等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空间环境要求的提高,安全 玻璃、节能中空玻璃等功能性加工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平板玻璃的供求格局和消 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玻璃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许多行业都存在着联系, 玻璃行业对推动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 因此“十一五”规划中也对玻璃产业的发展提 出了具体要求。也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来规范玻璃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形势 下,玻璃工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增长方式,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