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第一节 矿区概述矿区概述 一、交通位置一、交通位置 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约 12km 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巴 镇, 井田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104551110759, 北纬 37352537 3627。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 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 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 10 km, 南距孝柳铁路约 15km,交通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1-1-1。 二、地形地貌二、地形地貌 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
2、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土 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势西 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 1263.4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部属巴沟 沟谷,高程为 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 290.4m。 三、河流水系三、河流水系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巴沟自西向东横穿井田,属巴沟两侧树枝状发 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北川河,与东川河、南川河分 别在离石区和交口镇汇集成三川河向西流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 四、气象及地震四、气象及地震 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
3、分明,春季多风 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 8.6-11.4,极 端最高气温 38.1(1985 年 7 月 18 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 年 12 月 24 日)。 年平均降水量 464.2m,雨水多集中在 6-9 月份,年蒸发量 1766.2-2171.7mm。 霜冻期一般 始于 10 月上旬,终于翌年 3 月。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 4m/s。最大冻土深度为 1m 左右。 毕业论文 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 震烈度为度。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只在 1829 年
4、 4 月(清道光九年三月)离 石发生过 5.25 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 3730,东经 11112。 第二节、第二节、矿井矿井地质特征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简况 1、区域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华北地台山西断隆西缘,鄂尔多斯台坳的河东断凹部位。 区域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即中阳离石向斜,该向斜北起临县黄家沟、湍 子沟,中经离石城南至中阳县城。东西宽 3-13km,南北长约 50Km。向斜轴部宽缓,两 翼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 15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在 10以下。向 斜内部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构造。本井田位于中阳离石向斜北段。 2、区域地层 本区发育的地层见表 2-
5、1-1。 区域地层简表区域地层简表 表 2-1-1 地层单位 厚度 (m) 岩性描述 界 系 统 组 代号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新统 Q4 0-24 冲积层,由亚砂土、砂层及砾石层组成 上更 新统 马兰 组 Q3m 10-58 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及亚砂土。含大孔隙,局部 夹砂砾层及其透镜体。 常组成二级阶地及其丘陵顶 部覆盖黄土地貌 中更 新统 离石 组 Q2l 15-140 红黄、 浅红棕色黄土状亚砂土。 夹红综色古土壤层, 其下可见钙质结核层,底部夹有薄透镜状砾石层, 砾石万分单一,以灰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 上 第 三 系 上新统 保德 组 N2b 4-122 底部为灰白、浅红色
6、砾岩,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 英砂岩、石灰岩组成,砾径 5-10m,钙质胶结,上 部为紫红色及棕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 夹薄砾石层 及钙质结核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中统 铜川 组 T2t 221-34 1 下部为灰绿、灰黄及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夹薄层泥岩,砂岩含磁铁矿条带、钙质结核等,上 部由灰红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夹泥 岩及 1-2 层凝灰岩 二马 营组 T2er 429-51 9 中上段由紫红、 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薄层泥岩、 砂质泥岩组成。 下段为灰绿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 岩夹泥岩及砾石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 毕业论文 3 下统 和尚 沟组 T1h 92-164 紫红、砖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浅红色细砂岩,局部 含数层钙质结核或透镜状淡水灰岩层 刘家 沟组 T1l 330-41 0 淡红、砖红色细粒薄板状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紫 红色砂质泥岩,砂岩中含泥质包裹体,具大型交错 层理,细砾岩中见有淡水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