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综述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综述 学学 院院 轻工学院 专专 业业 印刷工程 导导 师师 学学 生生 学学 号号 1 绪绪 论论 1.1 概述概述 随着人们对印刷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专色油墨印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结合 计算机配色技术,人们不但对产品质量有要求,产品的包装效果也同样重视。四色印 刷工艺(传统的)现已无法满足人们要求,人们更青睐于专色印刷。比如产品包装、 装修设计的印刷制品,平涂比网点交织来的更直接。因为专色油墨印刷不容易做出同 样的墨色, 所以它现在是一种防伪技术。 对于某些包装品, 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牌子, 在色彩复制方面就很严格,消费者用这个来辨
2、别真伪优劣。所以,配色工作变得越来 越重要。 在对印品进行质检时,油墨的颜色就是印品质量检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大多数 的印刷厂中,具有特殊要求的色彩是没有可以直接用于直接生产制造的油墨,都要对 照样板来配制获得。在工厂里这项工作就被称为调墨。专色就是指这种特殊的专用色 彩。配色的理论基础是颜色混和理论与色彩合成理论。现代的配色工作由于引用了电 脑技术,与此同时伴随着各类软件的开发,使配色技术走向完美化的趋势。随着计算 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飞速的发展,配色技术日益更新,然而这中间的过程是漫长的。 计算机技术和色度学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 计算机配色技术特点1: (1)具有客观的颜色判断,排除了因观
3、察者光源观测方法等条件的影响因素; (2)色差评价与颜色的远程传递; (3)染色是否具有牢度的客观评价; (4)使误差降低、减少人工成本。 (5)能建立有效数据库,为新的配方提供依据。 正是由于计算机这些特点的存在,计算机配色技术才能发展壮大。由此,由于传 统印刷方式、条件、局域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从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也可以完善。 比如油墨的配色、颜色匹配问题如今都可利用计算机配色技术得到很好的解决。 传统的方法往往是通过配色者以往的技术、记忆、经验,来对实验的的成功与否 来进行辨别。但是这种方法可以明显知道误差是很大的,人的感觉往往不是科学的研 究根据。这样的方法得到的往往都是颜色差别大、种
4、类繁多、花费的资金较高,大大 的降低了效率,不具备准确性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 的努力, 持续坚持探究颜色与色料之间的关系, 最终终于研究出一套 CI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De LEclairage)标准颜色体系。这种颜色体系中:颜色的混合特性由色度 参数表示;具体代表那种颜色由数据光谱来表示;例如 Kubelka-Munk 等理论的光学 模型来进行颜色匹配的色料选择。20 世纪中期是计算机配色技术发展初期,其中显 著成就有:自动分光的光度计、光谱三刺激值函数的建立等。50 年代,配色理论伴 随着对应仪器而产生,而对于颜色测量的配色可
5、以说是没有。60 年代是电脑配色技 术的兴盛时期。 1963 年美国的氰胺与英国的 ICI 能够给顾客供以配色选择。 正是这导 致计算机配色技术的大量产生。70 年代,由于人们对于计算机配色技术的过高估计, 过于完美化了这种技术,从而产生较大的落差,导致计算机配色技术的低潮。80 年 代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配色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使之产生了几百万乃至几千 万的配色系统。其中十分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配色技术在纺织印染中的应用,几乎是 与计算机配色技术同时生成。 1.2 配色技术的发展配色技术的发展 这种技术是自 40 年代开始兴起,1943 年中,在美国光学学会的论文中斯特恩与 帕克例举了每种
6、染料单独吸收光线的特性。 在几种染料共同吸收光线时可以独立的产 生作用。在论文中给出了当出现俩组染料时,求解浓度要用到的数学函数。50 年代 是电脑测配色的萌芽期。在 1958 年在美国的舍温威拉母安装了第一台专用配色计 算机,是由戴维逊和海门丁哲开发研制的。每种染料的 1 个单位浓度会吸收多少光线 特性,由此产生的数据会记录到磁卡中,使配色者方便查找。通常来说求出每种处方 时间一般要用 15min。60 年代是电脑配色的发展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 导致模拟系统如 COMIC 很快会被替换新的技术。 1963 年当英美俩大染料厂可以由计 算机为顾客提供配色技术的要求时, 这就表示了计算机配色技术飞跃发展的重要标志 7。 在印刷各类行业中,例如刷墙的涂料、各类油墨、纺织物的染料上色时,在这各 类行业中都专门成立了从事电脑测配色的研究机构。 衣物的印染颜色是最早使用这种 技术的,后期才逐步发展到油墨、油漆。后期范围迅速的扩大了,CIE 与美国哈代联 合制造了具有自动记录和测色